百多艘各式船艇載著相當規模的蘇軍部隊抵達萊茵河谷北端湖畔。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他們終究沒有踏瑞士這片“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而是集中在屬奧地利的五公里湖畔地段發動登陸進攻。
之前由蘇軍駐紮並進行了加固的佈雷根茨就位於這五公里湖畔的最東面,它的地形之利是這片戰場理想的觀察點和指揮所,林恩的軍旗就插在佈雷根茨最高的塔樓,可他本人連同兵團指揮部卻不在這裡。往東南方向不到三公里即是一座海拔七百多米的山丘,這裡山勢險峻且植被茂盛,善於構築堅固工事的帝國工程兵花費一週時間在這裡修建了一套地下掩蔽體系,真正的通訊指揮中樞、裝備彈藥庫以及傷兵醫療所皆配置於此,從而避開了蘇軍戰機頑強投入的一波又一波空襲。
前方的隆隆槍炮聲不絕於耳,林恩站在地下指揮所的觀測口向北眺望,從這裡望去,碧藍的博登湖像大海那般遼闊,不斷落下的炮彈使得原本平靜的湖面擁有了海的波濤。靠近湖畔的水面隨處可見擱淺沉沒的船隻和各種各樣的漂浮物,爆炸物掀起湖中的淤泥,連同陣亡者的鮮血在近岸水域構成了塊狀、條狀的暗色帶。湖面,用於運載士兵的蘇軍船隻仍冒著猛烈的槍炮向湖畔逼近,那些有幸登陸的蘇軍官兵則被死死壓制在湖畔向內不足五十米的開闊地帶,那裡既沒有塹壕也沒有堡壘,原有的樹木被砍倒運走,緩坡、土丘以及任何可能作為射擊障礙物的景觀建築都被悉數拆除,登湖岸的蘇軍戰士只能藉助同伴的殘骸躲避迎面而來的槍彈以及紛飛的彈片,形勢相當不利。
由六百多名帝國近衛軍官兵和千餘名自由團戰士組成的防禦部隊擁有繳獲和新近運抵的四十多門火炮和一些大口徑迫擊炮,這些支援火力統統部署在事先構築的具備一定抗炮擊和抗轟炸能力的工事內,較為充沛的彈藥儲備使得它們從一開始就在給蘇軍船隻和登陸部隊製造大麻煩,而儘管靠岸之前就遭擊沉的蘇軍船艇不斷增加,後續船艇多數還是能抵達岸邊。在登陸作戰方面,蘇聯人的經驗雖然不多,但在二戰後期還是有成功的範例,再從盟國的登陸經驗中汲取一些寶貴經驗,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登陸方案並不難。沒有強勁的艦炮火力支援,蘇軍航空兵不顧天氣影響傾力出擊;登陸步兵難以開啟局面,運載坦克的船艇緊接著登場了。在無需跨洋作戰的情況下,運載坦克的登陸船隻效能要求並不苛刻,而蘇軍在初步奪取灘頭之後,第二梯次的登陸部隊中就果斷投入了多艘坦克運載船,它們外形簡練、航速適中,並且得到了登陸船隻和炮艇的保護策應。
蘇軍還在博登湖對岸集結進攻之時,林恩和他的幕僚團隊便從外圍獲得了不少情報,從而做出了有針對性的部署。交戰時,良好的觀戰位置幫助他們及早識破蘇軍意圖,進而指揮己方炮火向蘇軍的坦克運載船實施攔截射擊。在這場鬥智鬥勇的戰鬥中,驟起的猛烈炮火令戰場的攻防節奏陡然加速。在四五千米的距離,瑞士製造的山炮展現出了良好的快速射擊能力,而自由兵團從這一帶蘇軍據點繳獲的大炮數量儘管不多,威力可要比山炮高出一截。在明確的作戰指令驅使下,防禦方的野戰炮和山炮進行了將近一刻鐘的強速射,而隨著蘇軍第二梯次的船艇逐漸逼近湖畔,守軍部署於前沿和縱深陣地的輕重迫擊炮也開始發威,近岸處短時間內居然出現了炮彈雨點般落下的壯觀場面。i在如此高強度打擊下,蘇軍受創船艇數量猛增,而且它們多是結構不具備抗打擊能力的民船,一發近失彈就可能讓它們大量進水而致傾覆沉沒,而那些透過火車運來的小型軍用艦艇的情況只是略好一些,薄薄的裝甲只能抵擋子彈和彈片的侵襲,若是被中等口徑的炮彈直接命中,輕則減員,重則失去戰鬥能力。
攔截性炮擊終究只能起到一定的攔截作用,漸漸的,第二梯次的蘇軍船艇抵近槍彈橫掃的湖畔區域,那些離船登岸的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