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600年向隋朝派遣使節。但是,直至隋唐時期,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兩國與中國的這種持續性、制度性的政治聯絡與中日之間偶然性與間斷性的關係,有很大的差別。
漢王朝的崩潰,意味著中國與朝鮮半島結成的聯合體的破裂。朝鮮半島的局面也給中原各政權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如何處理與朝鮮半島的關係。
朝鮮半島與中原地區出自同一母體這一事實,使中原歷代政權都認為,朝鮮應該是中國的組成部分。可是這種觀念與現實的差距卻如此之遠。那麼,就需要一種新的體系,以便將朝鮮半島與中原聯結為一個整體,而最好的也是最容易的選擇顯然就是,滿足於朝鮮半島內政權對中原政權的名義上的臣服,而放任其處於實際上的獨立狀態。到了唐朝,“羈縻制”成為中央政府對邊遠地區管理的可行性方案。
應該說,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朝鮮半島最終建立起逐步獨立的民族國家,但其早期是從屬於中原王朝的,這種從屬性一直到唐朝,雖然有所減弱,但是本質未變。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四 不能不說高句麗
“高句麗”作為一個地理名詞,首次出現在《漢書》中。在西漢時期,高句麗是隸屬於玄菟郡高句麗縣的一個部族,其最高官職名稱為“主簿”,與當時大漢王朝行政體制內的佐屬官員名稱一致。
發源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地方政權,逐步統一了散落各處的部族政權,在向西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中央政府的壓制,於是轉而向朝鮮半島北部開拓,逐步將勢力滲透、擴張到原西漢中央政權在東北亞地區設定的“漢四郡”,其勢力逐漸取代了漢朝原來的郡縣體制,這也是朝鮮半島古國百濟屢次向南遷都的重要原因。在其步入國家形態之初,其性質仍舊是中國地方政權組織。
從南北朝至隋唐,歷代中央政府對高句麗的封號也都帶有地方行政機構長官的性質,依照古代政治體系考量,高句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
由於中國中央政權從未放棄過統一東北亞,高句麗的擴張,導致了其與漢朝中央政府的直接武力衝突。大漢朝廷的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今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隨後,高句麗主動配合剛剛成立的曹魏政權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併發兵突襲遼東西部。公元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丸都城。
七十年後,高句麗重建丸都城,並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諸郡。
正是由於高句麗進入朝鮮半島,使得這個原本與朝鮮半島歷史不相干的中國地方政權首次進入其歷史範疇。其標誌性歷史事件是公元427年高句麗遷都平壤。時值北魏政權的崛起,強大的北魏遏制了高句麗向西擴張的步伐。
隨著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分地區,它開始與朝鮮半島原有政權百濟與新羅處於頻繁軍事對峙時期,三國經常相互攻伐,公元551年,百濟和新羅聯合攻打高句麗。
公元594年,高句麗與百濟、新羅幾乎同時向隋朝朝貢,試圖從大陸政權那裡獲得合法地位,以期對對方形成政治優勢。
但在隋朝基本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公元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攻打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政權與隋政權之間的戰爭。隋文帝準備興兵問罪,高句麗王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朝為此罷兵。
高句麗表面臣服,暗中仍四處聯絡反隋力量。當隋朝在突厥處發現高句麗的使臣後,開始意識到高句麗依舊沒有被馴服,於是發動大規模戰爭*高句麗。
用盡一切政治手段都未使高句麗真正臣服,隋王朝發動戰爭便成為必然,其性質是古代中國維護王朝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戰爭,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