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來以哲學家之立場闡揚佛學最精深之第一人。
馬一浮先生更在序言中將熊十力與王弼、龍樹並提,稱其學識創見乃超越於道生、玄類、窺基等古代佛學大師之上,真可謂推崇至極!
金嶽霖說,據他所知,熊十力是中國研究佛學最深刻的一個人。又說:著名哲學家金嶽霖曾經對張岱年說過:“熊先生的哲學中有人!”
人稱熊十力是“陸、王心學之精緻化、系統化最獨創之集大成者”。
梁漱溟說熊是中國唯一的“狂者”。
陳毅1956年在上海高校教師會上明確宣佈:“熊十力是中國的國寶。”
徐復觀後來對比馬、熊、梁三大儒時說:“熊先生規模宏大,馬先生義理精純,梁先生踐履篤實。”
1953年,熊十力七十壽辰,馬一浮寫詩一首為賀,詩曰:“孤山蕭寺憶談玄,雲臥林棲各暮年。懸解終期千歲後,生朝長佔一春先。天機自發高文載,權教還依世諦傳。剎海花光應似舊,可能重泛聖湖船!”
1979年3月,熊十力先生的追悼大會召開。這一年,牟宗三在臺灣舉行的一個紀念會上動了感情,他深情地回憶了老師的教導,說熊先生一生沒有過敷衍,沒有過無聊,他絕對的忠於道體,忠於形而上學,任何人來,熊先生都要講這一套給他聽,不管對方能不能聽,不管對方是小孩子還是黨國要員。這就是孔子所說的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他的生命全部都在這裡。
《大英百科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任繼愈回憶老師熊十力:“熊先生這個人,以他的存在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哲學的典型。一生坎坷,沒有遺產留給兒孫,家庭關係處理得也不盡妥善。幾十年來,沒有見他穿過一件象樣的考究的衣服。伙食注意營養,卻不注意滋味,甚至可以說他吃了一輩子沒有滋味的飯,人們認為值得留連的生活方式,對熊先生毫不沾邊。熊先生博覽群書,不講究版本,手頭藏書很少,可以說沒有藏書。我認識的學者中,熊先生是唯一沒有藏書的學者。別人也許覺得他貧困,他卻顯得充實而豐足。別人也許認為他不會安排生活,他卻過得很幸福、坦然。他也象普通人一樣,有時為了一點小事發脾氣,過後,卻深自譴責,好象雷陣雨過後,藍天白雲分外清新,他胸中不留纖毫芥蒂,真如古人所說的,如光風霽月。他具有隻有他才具有的一種人格美。”
“熊先生講學,不問物件(有學人,也有官僚政客、商人)是否值得講,聽講者是否真正願意聽,他總是苦口婆心,鍥而不捨地講授。講述的中心,無非要人們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他中年以後,建造自己的哲學體系後,‘舍佛歸儒’。除了在他著作中寫出來的,理論上發現的佛教哲學缺失外,還有一個埋藏在他內心深處的‘第一因’——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八、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
【性情】
梁漱溟一生不斷追求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活著為什麼;二是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
梁漱溟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6歲啟蒙讀書,但還不會穿褲子;上了四所小學,學的是ABCD;只有中學畢業文憑,卻被蔡元培請到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教印度哲學;在城市出生成長,然而長期從事鄉村建設;一生致力於研究儒家學說和中國傳統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學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