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親往致哀,家屬訂於9月26日在臺北舉行公祭,沒想到子女親屬奔喪卻又引發風波。錢穆生有三子二女,但皆在大陸。1990年9月2日,得知父親去世的訊息,次子錢行、三子錢遜,長女錢易、幼女錢輝遂申請赴臺奔喪(長子錢拙於20世紀80年代患癌症去世),參加9月26日在臺北舉行的公祭。但由於兩岸關係的原因,遭到拒絕。臺灣當局甚至以“公開宣佈脫離共產黨”為條件要挾錢穆的胞侄錢偉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無奈之下,錢氏子侄只好趕赴香港,參加9月30日在香港新亞書院舉行的公祭。
錢穆死前曾有遺囑:如果人不能回去(指回到大陸故鄉),也要葬回去。為了完成錢穆魂歸故里的遺願,錢夫人胡美琦將丈夫的靈骨一直安放在臺北永明寺,等待著歸葬大陸。
錢穆為江蘇無錫人,他逝後,骨灰被送回家鄉安葬,實現了他迴歸故土的遺願。
1991年兩岸關係終於開始鬆動。1992年1月6日,胡美琦在素書樓弟子辛意雲先生和邵世光小姐(曾任錢穆的秘書)的陪同下,護送靈骨由臺北經香港飛上海,於傍晚到達蘇州。
1月8日,在靈巖山寺做了一天安魂法會。當晚,靈骨被運到西山入室。天氣時晴時雨。
1月9日,是既定的安葬日期。天從人願,終於放晴了。葬禮於上午11時正式開始。墓中的隨葬品是一包書。錢穆一生著述54部,計1700多萬字,這包書是從這些著作中選出的14種。葬儀以傳統家祭禮儀舉行。
參加葬禮的孫輩,除了孫女婉約外,都沒有見過祖父(外祖父)。胡美琦特意安排辛意雲給錢氏子孫講述錢穆的為人與學術。
至此,錢穆先生歸葬於太湖西山之俞家渡石皮山。
錢穆去世後,錢夫人及二三門人蒐集、整理的一千七百萬言之《錢賓四先生全集》三編(甲編:思想學術,乙編:文史學術,丙編:文化論述)五十四巨冊,1994年~1997年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
【評說】
中國學術界尊錢先生為“一代儒宗”。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余英時說:“錢先生自《國史大綱》起才公開討論中西文化問題。他以鮮明的民族文化的立場表明了他在學問上的‘宗主’”
蒙文通評價錢穆:君書體大思精,惟當於三百年前顧亭林諸老輩中求其倫比。乾嘉以來,少其匹矣。
後人品評錢穆,見仁見智,或貶其“迂腐得自成一家”,或贊其“真有一分為往聖繼絕學的氣魄”。
劉夢溪在一篇介紹中國現代史學家的文章裡說,錢穆先生是“文化史學集大成者”,並且“國學大師之名,章太炎之後,惟錢穆當之無愧”。
晚年,錢穆與林語堂比鄰而居,英文造詣深厚的林語堂說,看過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讓他決定從此改用中文著作。
楊聯升對錢穆極為推重,他說:“錢先生的中國學術思想史博大精深,並世無人能出其右,”認為錢之《朱子新學案》提綱,“胡適之恐怕是寫不出來的。”
徐復觀批判錢穆的歷史觀,是“良知的迷惘”。
錢穆去世時,錢偉長輓聯雲:“生我者父母,幼我者賢叔,舊事數從頭,感念深恩寧有盡;從公為老師,在家為尊長,今朝俱往矣,緬懷遺範不勝悲。”
耶魯大學授予錢穆名譽博士學位時的頌詞:你是一個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監護人,你把東方的智慧帶出了樊籠,來充實自由世界。
殷海光評價錢穆:“……他們全然是一群在朦朧的斜陽古道上漫步的人。他們的結論是輕而易舉的從廟堂裡或名人言論裡搬出來的,他們的古典是不敢(也從未曾)和弗洛伊德、達爾文碰頭的。……他們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