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3/4頁)

從”。能達到“死而不亡者壽”,“不失其所者久”,則與道常存矣(“是以能敝而不成”)。

4、唯道是求

“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皆昭昭,我獨昏昏。俗人皆察察,我獨悶悶。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二十章》)老子講的“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皆是指極性觀念未生的狀態,識心未起,無知無慾。“前念未生即心(本性妙明之心)”,“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圓覺經》)。“泊兮”、“嬰兒”喻純真本性,素樸本來,情識未開的非極性狀態。只有象老子這樣的聖者,才能處其不群之境。“儽儽”者,喻“歸無所知”、“無智亦無得”,“一無所得”的樣子。[《禮記》講:“喪容儽儽”。《史記》講:“儽儽若喪家之犬。”皆喻失而無得之狀。]處在究竟一相的不二之境,有什麼歸處(“若無所歸”);無內外,無差別,有什麼所得。“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涅槃經》)有所得盡是妄,有所得必二相。只有無所得,才是一相。故“儽儽兮,若無所歸”一句,表明老子所處的絕待境地(聖智現量)。

“眾人皆有餘”,本來眾生與佛無異,本性同一。只因眾生皆是二相攀緣攝取,滿腦子的貪慾妄想,日日營營,時時逐逐,攝取無度;私心雜念熾盛,貪求不已,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等妄想充心;利衰譭譽、稱譏苦樂等是非填膺,極性觀念“眾人皆有餘”。眾生皆攝取貪求,相比之下,老子“獨若遺”,一切皆舍,一切皆損,舍之又舍,損之又損,直至一無所有,一物不存,真好似“無所歸”,但無處不是“自家舍”。

正因老子“獨若遺”,“遺”得一無所得,故而才得“道”,可謂得而無得,無得而得。人人皆求取,皆競爭,以展現才能才華,老子則相反,豈不謂“愚人”哉!眾人為追逐名利,精明強幹,不昧分毫,用盡了心機,想盡了辦法,外露聰明,趣外奔逸,唯利是圖,豈不顯得“昭昭”“察察”乎?而老子“儼兮其若客(不爭不奪,不敢為天下先,若賓客之拘謹之矜莊),渙兮若冰之將釋(上善若水,無執無固,利萬物而不爭,恆順眾生而圓融無礙),敦兮其若樸(至誠無華,真誠無飾,真如本來,真實純樸),渾兮其若濁(和光同塵,應物隨俗,不與物異,無可無不可,萬事萬物皆道),曠兮其若谷(心無掛礙,空虛曠蕩,包容天下,公大長久,無私無慾,無為自然)”。如此之心身,較之眾人,豈不是“愚人之心也哉”!何不顯得“獨昏昏”、“獨悶悶”也?!老子心似大海一樣廣闊無垠(“惚兮其若海”),行似飄風一般無依止(“恍兮其若無所止”),修德符道、“唯道是從”,像道一樣“寂兮寥兮”,無邊無際,無依無止,這正是大聖們究竟一相,不二隨順的寫照。

“佛告華德藏:‘菩薩摩訶薩成就一法,得如幻三昧。……何等一法?謂無依止。不依三界,亦不依內,又不依外,於無所依,得正觀察。”(《授記經》)老子以身示“無依止”、“無邊際”的無為解脫,無礙自在;但眾人卻各有所為,各據不同的識心識念,“妄作兇”,逐境隨流,賓士不息,被物所轉(眾人皆有以),繫縛於境。而老子“無慾觀其妙”,收攝視聽,反聞自性,於境不生心,不被外物所惑,不二相攀緣攝取。外不著相,內不妄動,“外禪內定”,轉物自如,豈不顯得“獨頑似鄙”嗎?!

眾生無知,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名利是圖,營求枝葉,捨本逐末;而老子卻“貴食母”,追求根本,務求大道,“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無量之心胸,應“道”無邊之屬性,佛家稱始覺合於本覺)”。老

最新小說: 我不是球霸 人間情多 仙醫寵妻 莊園求生:開局抽中紅色天賦 足球:我成了凱恩的隊友? 王者:救命!是誰教他打王者的! 輔助自救指南 全職高手之榮耀天花板 傳奇之熱血合擊 大話暗黑破壞神 一覺醒來成了we老闆外甥女 鬥羅之開局簽到女神小舞 在求生遊戲搞團建 人在巴黎奧運,班主任催交作業 一個都別想跑出新手村 火影:綱手,跟我一起旅行吧 穿越火影之修真者的逆襲 永劫,從壞桃開始的亂殺生涯! 契約到期後我甩了負心漢 以輔助之名,助力IG再次登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