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4/4頁)

子“貴食母”,“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歸根覆命,返本還原,追求“長生久視之道”,唯道唯止,這就是老子的“獨異於人”處,也是老子認識的終極所在!佛陀讓人們發無上菩提心,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是老子主張的“貴食母”和“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貴食母”就是以追求無上覺道為貴,發無上菩提心,以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為目的,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大事”,以證佛的“一切種智”為“貴”。只有發無上菩提心(“孔德之容”),才是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唯道是從”,才能解脫自在,無為無不為。

《列子·仲尼》曰:“外遊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取足於身,遊之至也;求備於物,遊之不至也。”眾人“昭昭”、“察察”,皆是外遊也。六根外馳,二相執取,攀緣外相(“求備於物”),只見外境之幻化相(“遊之不至也”)。老子“昏昏”、“悶悶”,卻是內遊。內遊者不惑於外境,知心是境、境是心(“取足於身”),內外一如(“遊之至也”)。“至遊者,不知所適;至觀者,不知所視。物物者皆遊矣,物物皆觀,是我之所謂遊,是我之所謂觀也。”“至遊者”處於一相,故“不知所適”。有所適者,必是二相。至觀者無見(“不知所視”),因不二之境,“唯我獨尊”,故不見。有所見者,必是內外二相對立也,才可有見。老子“孔德之容”,“貴食母”,無所見,無所去,無所來,豈不“愚人心哉”?!在二相分別看來,是儽儽兮,沌沌兮,其實是三昧正受,遊之至矣;無餘涅槃,常寂滅光,雖無見而無所不見(“物物皆觀”),雖不知所適而無所不適(“物物皆遊矣”)。這就是老子“貴食母”、“唯道是從”的境地。

5、道無問,問無應

《莊子·知北遊》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應應之,是無內也。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大初,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

老子講:“有欲觀其徼”,眾人皆以感官“有欲”通道來認識世界,不知被自己的極性思維制約得死死的。所以,極性思維的認識,乃是“知乃不知乎”,因“知”不離二相識取。不瞭解這一點,這是認識上的最遺憾處,老子叫“不知‘知’,病矣!”眾人“昭昭”、“察察”,皆在“知”中,不知一相“弗知乃知”的道理。“孰知‘不知’之知?”唯有“無所歸”、“無依止”的“唯道是從”者知。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無相,見性無見。可見,要“知‘不知’之知”,非要“明心見性”不可。“明心見性”就是明一相之本體,見無相之本性。“道”就是本體本性,故道不可以見聞覺知“知”,亦不可用言談思維去會(道不可聞,不可見,不可言)。以此會之,則得“徼”,不得“妙”。故聽到的,看到的,言說的,思維的,皆非“道”也。要悟證“形形之不形”(有相來自無相,有形來自無形。形與不形,“不異”、“即是”)�

最新小說: 木筏求生:我手握簽到系統 網遊:我的速度趕超神明 NBA:開局飲水機,殺到名人堂 網遊:開局覺醒龍族血脈,我無敵了! 育嬰寶典 原神,二創幹翻提瓦特大陸 我和總裁師妹一起幹翻系統 盜墓小哥的兒子不讓他跟狗玩 鬥羅之我千仞雪要做女帝 鬥羅:武魂殿團寵路子野惹她幹嘛 虛瀾 最後的英雄無敵 慕名尋來 網遊:琉璃大炮有什麼錯? LOL:一手無框蜘蛛,帶飛周姐 成為次十四有多難 不屈人的破碎空間 侯門毒後:重生後我報復了全家 海上求生:我的幸運值爆表了 網遊之絕世神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