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陳老總夜半造訪“張營”,我是從一本人物傳記中得來的,是實是虛我也難說,但一營幾個主官副官都姓張,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我接下來再說營隊的四個小校。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五章 營隊小校(一)
沒說錯吧,我說是小校,不是少校。少校是泊來的,小校是本土的,我們老祖宗都是這樣稱呼小軍官。
“四張”都是山東大漢,清一色的“三八式”。有書說,張建中參加革命稍晚,但我看過一個史料,張建中不僅不晚,甚至有可能最早。張建中1938年2月入黨,只是年紀要比張明大4歲。營長張先軍28歲,是魯南軍區有名的戰鬥英雄,副營長張興常年紀與之同年,同樣是戰鬥英雄。副教導員張明才21歲,泉源戰鬥後被團裡評為甲等戰鬥模範。如果是在一個矯情時代,這個年紀都可稱為男“孩子”。
宿北戰役以後,師部協理員張建中來一營中任副教導員,張建中雖然是從機關調來任職,但張建中曾擔任過鐵道大隊三中隊隊長兼指導員,後來又是二分割槽二營騎兵連連長,也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這四人很快成了生死之交,遺憾的是,張建中在泰蒙戰役中犧牲,來一營不到半年。
四個小校非常親密,住好裡說,是一個非常團結的領導班子;用現代的俚語說,就是鐵哥們。張興常當連長時,張明任副指導員,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兩人就曾在一個被窩裡睡過一個冬天,好的就像穿一條褲子。槍林彈雨,誰也不敢奢望能活到勝利。他們說過,若誰先戰死,誰的老孃就是活著人的老孃,甚至約定,如他們戰死了,就埋在蒼山縣的文峰山上。魯西南有水滸梁山泊,這幾個山東漢子,也大有“水泊之遺風”。古人云:古來征戰幾人回。但四人中,只有張建中在泰蒙戰役犧牲,其餘三人雖傷痕累累,卻終是九死一生。張先軍建國後在南海艦隊當過副司令員,張明也是從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職位上離任的。只有張興常因洛陽戰役受傷後雙目失明,轉業地方工作,最後定居泰安。
“四張”都是“好戰分子”,上級曾調張先軍去團裡任參謀長,但被他磨磨蹭蹭地拖了下來,留在營裡好,有仗打啊。打棗莊時,張明也是“開小差“跑去前線的。有小資情調的人,總以為上戰場,悲悲慼慼才更真實。真的不是這樣的,那年頭,有荊柯“壯士一去不回還”慨嘆的人,一定不多。人人都以上火線為榮,我父親曾從連隊調往團裡當過幾天幹事,用他的話說,就是沒臉見人了。
武器是戰士的第二生命,好久沒聽說這句話了。對他們來說,就是愛槍,甚至說嗜槍如命,一次張先軍負傷,怎麼喚都不醒,別人都以為他已死了,當摘他挎在肩上的匣子槍的時候,卻睜開了眼睛。每逢打仗前,他們幾個就要念叨,又想換把好槍了。得了一把好槍,也許會像小兵張嘎那樣,得意非常,炫耀一番,有了新槍,舊槍就去送人,特別是有些戰地記者向他們要槍,也是來者不拒。記住,三大紀律有一條,這可是犯紀律的,張明還為此捱過批,三查三整後,再也不敢拿槍送人情了。軍人對槍的情結,和平時代很難被人理解。峰山打下後,身負重傷的張明恍惚中感覺有人在說話,一看原來是老教導員朗玉民在擔架前,他讓人掀開被單,原來還掖著一把美式衝鋒槍。這是因戰前朗玉民說過,想要把衝鋒槍。張明都“半死”了,還記著這事。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六章 營隊小校(二)
只要是軍人,無論是海陸空三軍,如果對槍都談漠,我以為這是入錯行了。
央視有個女主持,不能說不優秀,不能說不敬業,九五式自動步槍問世後,雖說也是見仁見智,但總是讓人眼睛一亮的,從此中國軍隊也裝備制式小口徑自動步槍了。但這樣一種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