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有“七戰七捷後北上”的解說詞。說實話,對號入座沒有什麼意義,藝術本是再創作,即便是有原型。如果我也參加這樣的無結果的討論,我覺得這支部隊更像是三縱,至少一部分和三縱在萊蕪戰役中的行動基本吻合。北撤,八師也是從蘇北撤向山東;“又喝到家鄉的水啦!”說明戰士回到了家鄉,他的家鄉是在山東;高營長去年作戰負傷,就在此地養過傷,說明這支部隊先前就在此地打過仗。更重要的是,這支部隊邊打邊撤,保證“鳳凰山”的總攻順利完成。
讓三縱來擔當一場大規模阻擊任務,起先何以祥還真沒想到,三縱這是頭一回。和攻堅一樣,阻擊防守同樣要有戰術和經驗,對三縱這樣習慣攻堅部隊來說,也是需要進一步錘鍊和提高的。但這一次三縱要和哪路強敵過招呢,形象的說,此“高手”就是《南征北戰》中剛愎自用的張軍長。
那麼張軍長何許人也,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上說,這個張軍長是有原型的,那就是悍將張靈甫。對喜好軍史的朋友來說,張靈甫就不陌生了,說來此人儀表堂堂,但卻是個瘸子,人常說十個瘸子九個狠,還真不假,這“瘸子”是日本人給他留下的,說張是國軍中的抗戰名將,這不算恭維。
被日本人打折了一條腿,就是名將了?有人肯定不以為然,壯士上陣不死也傷,這是常識。不過,張靈甫可是大名鼎鼎的國民黨軍整編七十四師師長,七十四師整編前即七十四軍。七十四軍論資歷與十八軍不能比,換句話說,此軍還是在抗日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七十四軍於1937年8月組建,組建後立馬投入了松滬會戰,接著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以後,該軍轉戰湖北、江西等地,先後參加了豫魯皖邊戰役和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三次長沙會戰,一次沒落下。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七十四軍五十八師師長廖齡奇指揮不力被槍決,張靈甫由此接任該師師長。抗戰中,七十四軍表現不俗,風頭很盛,尤其是常德會戰中,屢挫日軍兩個師團的猛攻,血戰15日,從此七十四軍威名大振。
抗日戰爭結束後,該軍進駐南京,1946年3月七十四軍整編,張靈甫這時才“新官上任”,坐上整編師師長寶座,又兼任南京警備司令,這就是所謂“御林軍”,被國軍譽為“五大主力”之首。不過,在老蔣看來,這樣一支驍勇之師,呆在城裡只怕是功夫就廢了,於是在內戰爆發後,七十四師屢屢充當前鋒,在蘇北連下我兩淮、天長、漣水,可說驕橫一時。
第七章 單槍臨沂(四)
在這場戰爭中,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中有“三大”在華東中原作戰,三縱與整編十一師、五軍都有多次交手,唯獨與整編七十四師只有這一次。只怪張靈甫“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整編七十四師兩個月後在孟良崮傾覆,萊蕪戰役的南線戰場與三縱算是一回“短打”。
萊蕪戰役殲敵7萬是華野空前的勝利。但從有關史料上看,有1萬斬獲是在南線戰場上。若一般看來,這個戰果也很可觀,但非常奇怪的是,萊蕪戰役南線作戰史料太少了,電影《南征北戰》中雖然有精彩演繹,但畢竟是藝術再現,這讓我有些遺憾。照此說來,我父親所在部隊十師也在南線參加了此役,但我不記得父親說起過這場戰事(當然,我也沒有問過)。在有關史料中我發現許多父親同輩戰友,大多不把此役作為履歷填寫。他們那一代也太實誠了。
為了確保北線殲敵3個軍,一定要在臨沂拖住國民黨的8個整編師。戰爭最終是要用實力來說話,要南線部隊寸土不讓的頂住這不現實,但不能讓國民黨的南北夾擊合攏也一定要完成,不然北線的好戲也沒法開唱。從戰略上看,這也就叫聲東擊西,要讓陳誠始終認為*主力就在臨沂,決戰就在眼前。但戰略的成功,是要透過戰術來實現的,南線作戰的是否能成功,很大程度也是看三縱表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