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果單純只是收購紅太陽的話,根本不需要經過你,我也能達到目的。
人才難得。
我尊重你,但也希望你能尊重我!”
楊守海臉色瞬間變了。
他雖然是紅太陽的創始人,但並不是紅太陽集團的控股股東。
具體原因,還要從頭說起。
1989年4月18日,高淳農藥分裝廠成立。
人沒幾個,正&科級下海創業的楊守海是廠長,三個幹部和二十多個民工。
錢也沒多少,五千塊也是借來的。
地方就是租來的幾間破廠房。
窘迫、狼狽。
國內大多數民企創業的時候基本都是這個情況。
業務方面,說是分裝,實際上還真是分裝。
主要是將買來的大桶農藥溶劑分裝成小瓶,適合農民購買使用的產品進行銷售。
全是手工活。
在市場經濟不發達八十年代,很多人就是依靠類似的簡單生產起家。
楊守海初戰告捷。
1990年,金陵市高淳農藥化工廠成立。
此時的業務也由簡單分裝進了一步——加工。
當然也很簡單。
購買高濃溶劑,稀釋成農民可直接使用的濃度,然後分裝銷售。
稍微有那麼一點技術含量了。
說一點就是一點,絕不能再多了。
等大家把稀釋的活熟悉後,業務又進了一步。
復配。
即購買原藥,按工藝新增其他乳化劑,再稀釋、分裝銷售。
,!
就這麼一步一步地挖掘產業價值鏈,楊守海漸漸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具備了騰飛的基礎。
只差一個機會。
成功的人運氣都不差,楊守海也是一樣。
1990年代初,隨著化學農藥的廣泛使用,害蟲抗藥性問題日趨嚴重。
棉蛉蟲對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產生嚴重抗藥性,我國棉蛉蟲連續大規模發生,致使棉花生產遭受嚴重損失。
在這種大背景下,1992年12月,老楊花錢買斷了金陵農業大學‘敵抗一號’的技術轉讓權。
憑藉該技術,已經改名‘金陵第一農藥廠’的高淳農藥化工廠,在老楊的帶領下,推出棉蛉蟲殺蟲劑滅蛉皇。
憑藉著卓越的殺蟲效果,滅鈴皇迅速成為明星產品,給楊守海帶來了鉅額財富。
1993-1996年10月,金陵一農累計生產銷售滅蛉皇達2500噸,完成銷售收入125億元。
出於發展的需要。
1995年11月,金陵一農與金陵紅花塑膠廠,共同發起組建集體所有的紅太陽集團有限公司。
總投資1580萬元,金陵第一農藥廠佔873,金陵紅花塑膠廠佔127。
繼承了金陵一農農藥業務的紅太陽,在楊守海的帶領下發展的風生水起。
彼時金陵第一批上市公司‘寧天龍’陷入困境,面臨退市。
金陵市政府決定重組拯救保殼。
考察很多企業後,決定讓金陵紅太陽借殼上市,最初的方案是把寧天龍第一大股東的股權劃撥給金陵紅太陽。
但這個方案被上面打了回來。
原因是寧天龍第一大股東2995的股權屬於國有股,不能劃撥給非國有企業,否則就涉及國資流失。
但金陵市政府也沒放棄,轉而促使紅太陽改製為國有獨資企業。
問題是,金陵紅太陽並非國企,其創立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國有資本投入。
如果改制,就意味著楊守海將放棄10年的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