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有流言,說是新皇沒有得到上天的認同,所以才降下災禍以示教訓。
穆博文這樣的民間學者都聽到了流言,更何況工部左侍郎,這也是他急忙找****來的原因之一。
一來穆博文與榮親王府關係密切,且也是支援新皇的,這樣的人必定不會在這樣緊要的關口出么蛾子;二來,穆博文在工程建築上的成就只怕全大齊都無人能及。
他在工部學習六年,又在各地遊走並查閱各地縣誌,與熟悉水利的各位大人及有大能的大匠都熟識,並善於學習,這些年他邊學習邊被工部特聘,共為大齊設計建造了二十八個水利工程設施,還參與了太康十八年到二十五年的黃河疏浚工程,併為此設計了引流灌溉的水利工程及儲水的水庫。
就算是他們的尚書大人當年聽了他的設想也只能感嘆一句長江後浪推前浪。
可見穆博文的厲害。
京中的人和朝中的大臣們提起穆博文或許更多的是說“榮親王的小舅子”“榮親王妃的大弟”“穆將軍的長子”,但工部的官員,上至尚書,下至小吏,提起穆博文都會語帶恭敬的提一句,“原來是清鶴先生,他著作的《桑田水利》可謂是千古傑作。”
由此可見穆博文在水利建築行業的名望。
一個人一旦對某一件事執著並認真並有這方面的天賦,他的成就將是不可估量的。
就算穆博文現在身上無一官一職,李安也敢肯定,百年,千年以後他必定會名留青史,不是因為他是榮親王的小舅子,更不是因為他是穆將軍的長子,而是因為他的水利建築,他為大齊百姓所做的貢獻。
。。。
。。。
第1363章 番外 穆博文(2)
有的人會因為幼時的苦難在發達後走上一個極端,不願意去回憶自己曾卑微的一切,但也有人會不斷的去提醒自己記住那些苦難,努力讓更多的人避開那些苦難。
穆博文無疑屬於第二種。
他聰明卻不驕傲,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此能腳踏實地的朝著目標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自他三歲記事起他就知道,家裡是因為他和母親才過得那麼艱難的。
看著年幼的姐姐揹著弓箭在雪夜裡跟著父親進山狩獵,幼小的穆博文學會了傷心。
整個臨山村只有穆家一家獵戶,就算村民和善,小小的穆博文也總能聽到一些關於自家的事。
那些大人以為他小不懂,所以並不避諱他,於是他知道打獵是很危險的,那是拿命去賭的行業,不僅比不上種地穩定,也比不上種地安全。
他還知道,原來他們家本可以過得更好,卻因為他與母親要常年吃藥,所以不管父親和姐姐如何努力家裡都存不下錢。
當時幼小的穆博文並不理解為什麼父姐不去種地,種地不是既穩定又安全嗎?
當時他雖疑惑,卻不怎麼過心,因為在孩子的心裡,丟命的危險就和出一次遠門一樣,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
直到他五歲那年經歷了戰亂。
那時候他才明白什麼叫做死亡,昔日的小夥伴消失後再也沒回來,以前的叔叔嬸嬸死後也不見了,甚至大家都不再提起他們,就好像他們不存在過一樣。
而他們的家人卻因為失去他們而悲痛交加,特別是成為孤兒的孩子,他們甚至連那個冬天都有可能熬不過,因為不再有為他們遮風擋雨臂彎,他們只能自己熬下去。
那時候穆博文是恐懼的,他想,如果有一天父親和姐姐都不在了,他會怎麼樣?
是不是就會像那些小孩一樣捲縮在牆腳,只能用一雙大大的眼睛注視著過往的人,希望能有人大發善心的給他一口吃的?
因為懷著這樣的恐懼,穆博文有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