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袞袞諸公一個個都沒看見。
實際的情況,也和他想的差不多,凡是有能力知道的,基本上都知道了,只不過,這些知道的人,要麼本身就是有利益在這船隊裡面的,自然不會由此多嘴,要麼就是這次船隊出海,朝廷真的是一分一文都沒花,即使想多嘴的,一時之間,也找不到多嘴的理由。
你要拿禁海令說事吧,這四海船隊不僅僅是陛下的產業,還有一大把勳貴在裡面砸了銀子,這一張嘴,陛下生厭,同僚不喜,而自己還落不到分文好處,這種事情,誰吃飽了去幹它。
按照大明的那些言官們的邏輯,哪怕沒有實際的好處,落個清名的事情他們也幹啊,這有了名聲,難道還怕沒有實惠麼?
問題是,這事情上,一旦多嘴,連個好名聲都落不下,人家不花錢給朝廷找到一條稅賦的財路不說,還能為內庫賺銀子,這多嘴可是從上到下都得罪了,誰會記得他們的好!
所以,朝廷對這事情,視而不見,那就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當然,支援肯定也是不會怎麼支援的,除非眼下內閣直接將這廢除禁海令的提議,送到陛下的案頭還差不多,不過,這事情,可就不是一會半會的事情了,真要是船隊從西洋滿載而回,諸番邦萬國來朝,倒是不能不考慮。
仁宣之後,大明船隊下西洋就此斷絕,朝廷頒佈天下其主要原因是“耗資糜奢!”但是,這話哄哄老百姓也就是了,能夠立於在廟堂之上的,哪一個不是人精,哪一個又不會算賬。
別的不說,永樂年間,動輒數萬人出海瘋狂給別人送錢、永樂帝五次幾十萬大軍的隊伍出征漠北、三次大規模的征討安南、萬里大遷都、大興土木修築京師、疏通大運河、修撰永樂大典,光是折騰這些,就足夠大明朝兜兜裡比臉上還乾淨了,極端點,隋煬帝的例子在前面擺著呢,國力不是這麼浪費的,亡國那是沒商量的事情。
永樂帝靖難成功,這大明朝打了數年內戰,總不能說欣欣向榮的在發展吧,這個時候,稍微有點眼光的帝王,第一個考慮的,怕是就是休養生息,永樂帝英明神武一代明君,他會這樣犯傻嗎?國家都在崩潰的邊緣了,還折騰,這是嫌死的不夠快?
但是,結果呢?結果是人都看得到,上面說的一大堆極其耗費國力財力的事情不說,永樂帝駕崩,接著仁宣十一年,仁宗一年,宣宗十年,這可是“仁宣之治”,和永樂年間,號稱“永宣盛世”的好時光啊,這要是中間沒有這七次下西洋,誰敢說,還有這盛世的出現。
鄭和寶船,大家都知道叫寶船寶船的,但是,這寶船的全名,叫做“西洋取寶船”,看名字就知道了,咱們是去取寶的,而不是去送錢的,真要拿這下西洋的舉動以為是虧本買賣的,那也只有那些愚夫愚婦,朝廷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的普通百姓了。
具體的文獻,資料,或許這些官員們不清楚,但是大致還是能夠猜到一點的,真正的這些東西,要麼就封存了起來,要麼就是在宮中去了,他們不清楚,但是,朱厚照能不清楚嗎?
這些天,朱厚照可不是簡單的打算就在錢無病的摺子上,批個“允”或者個“不允”就打算了事的,他還真的下了功夫,將這些封存的東西令人翻找了出來,不錯,眼下大明朝是活泛了一點,但是,這可不是隔上那麼幾年就一個那麼一個身家豐厚得不像話的劉瑾讓他抄家的,若是這下西洋之舉,真的能穩定的給大明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他朱厚照,絕對不會吝嗇對錢無病的支援的。只有國富才會民強,沒銀子,什麼都是扯淡。老百姓都知道,皇帝還不差餓兵呢!
數十年過去了,宮中歷經了多次變亂,哪怕是封存的這些文件,海圖,實際上,也剩下得不多了,至少,朱厚照寄有厚望的航海圖,在這些故紙堆裡,就再也找不到了,甚至那巨大無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