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再次光臨,我們一定備下更多的貨物。”
“那就好,咱們大華民國的百姓慢慢地富起來了,市場需求量大,我們這種幹海外貿易的,有貨才有錢掙。”
第422章 大殖民時代(下)
好不容易才等到貿易的船隊過來,方孝孺在談完官方的大宗貿易之後,就力請李邦善上岸,說是要一盡地主之宜,不過李邦善卻知道,這個老傢伙是想借機打聽大華民國近期的情報,所以婉言拒絕了對方的“好意”。
雖然不上岸,但是李邦善為了讓方孝孺死心,直接把一疊這幾個月來發行的報紙交給對方,讓他們自個兒看去。其實,大華民國也沒有多少秘密要遮掩,讓這些傢伙知道也無妨。
方孝孺收到這一疊舊報紙,卻是如獲珍寶,心中暗喜而去。不過當他回到岸上,翻開來看時,卻是越看越心驚,因為半年多過去了,大華民國的發展更加迅猛,不但江山一統,還萬廢俱興,全國各省都出現了大型工廠,生產出各種質優商品,這些商品遠銷海外,給國民帶來無盡的財富。
人家大華民國日新月異,而他們自己卻還龜縮在一府城寨裡,被野蠻的當地土著堵得出不了門,發展何其緩慢,照這樣下去,幾十年都沒法一統南洲,而人家大華民國恐怕已經一統天下了。
發展打不開局面,說到底,還是人口不足。現在城寨裡有八千來人,加上新來的,也就剛剛過萬。這些人都組織起來,也就有三四千壯丁,根本就不夠看。不是方孝孺不想鼓勵生育增加人口,實在是能控制的土地太少,種出的糧食根本就養不活太多的人,再加上水土不勝,時疫頻發且缺醫少藥,人口一直處在負增長階段。
所謂創業唯艱,不親人經歷還真不知道困難會如此盡出不窮,而朱允炆似乎已經被重重困難給嚇住了,一直消極地躲在自己的城主府裡不問世事,重擔都壓到了方孝孺的肩膀上。
而方孝孺本人又不擅於搞政治,魄力不夠,底下很多人也對他不滿,甚至有人在拆他的臺,要不是他佔著太師的高位且與貿易團的關係很好,不然肯定有人會把他趕下臺去。
南洲這些破事,萬磊是不會管的,他只是讓貿易團定期到南洲去貿易。而海軍在呂宋南邊的香料島一帶設有軍港留駐有海軍戰艦,一面巡邏剿匪,一面嚴控南洲,防止流放到南洲的政治犯由海路外逃。
其實,在萬磊的決策下,海軍艦隊的主力已經南移,不但在呂宋建立了一個大軍港作為據點,還在馬六甲一帶佈下重兵,並佔領了馬六甲城,徹底地控制了從太平洋進印度洋的航線,同時挾制倒了暹羅和三佛齊等國。
海軍搞出如此大的動作,抵抗自然少不了,不過在海軍艦隊的強力壓制下,各個島國都紛紛敗退,最後不得不承認大華民國的海上霸主地位,而隨著馬六甲海狹的開通,通往印度和穆斯林世界的海上商路也開通了,每年在印度洋一帶貿易量都在激增,而且少了中間商,華遠公司所得的利潤更加豐厚。
隨著對海上商路的控制,不但華遠公司獲得了巨大的利潤,還加強了對馬六甲一帶各國的控制,甚至於當地的商隊都廢掉了,當地出產的商品進出口都要由華遠公司壟斷,如此一帶,華遠公司每年的利潤更高,上繳國庫的利稅佔大華民國稅收的一半。
嚐到了壟斷貿易帶來的甜頭,大華民國的國會自然同意萬磊關於海軍擴軍的一切提案,在華歷三年,將新造十五艘威力更大航速更快的新式夏級戰艦,並新增五萬海軍將士,以此提升對南洋甚至於對印度洋的控制力。
然而,隨著海軍戰略重心的轉移,對東海與黃海一帶的控制力就開始減弱,特別是倭國一帶,一些倭寇又在蠢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