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嚮往,銘刻在人族的血統中,即使經歷人族的大破滅,仍然頑強的遺傳下來,在我們的血統中流淌。
“力之道,是人族從叢林天地繼承的規則,是目睹神族的強大而鐫刻的規則;但美之道,是人族有別於萬物,自己創造出來的道——而這,就是我們的祖先,遠古的普通人族所創。今世的德之道,即是繼美之道而來。因為德行,就是美好。”
蕭橋神情動容。如果說他對遠古人族的印象,只是巫的強大力量,和對大地的毀滅,那麼現在,他對遠古人族真正有了“祖先”的認同感。
蕭琰說道:“咱們今人常說道:人傑地靈。地靈,才育人傑。山清水秀的人一代代下來,和窮山惡水的人一代代下來,哪個更聰明?”所以遠古人族比今世的人智力高,那不是偶然:是有大地的靈氣孕育,加上人族的努力修行,一代代進化才成就。
——大地給予人族的,不僅僅是生存。修行給予人族的,不僅僅是力量。
蕭橋抬手在馬鬃上捋了一下,撫著馬頸,凝目前方,明朗又沉靜的眼裡是更加深入的反思,惕厲。心裡思索道:我之前所想入了極端。此乃朝夕焦慮所致,有極端力量懸於頭頂,如錐倒懸,不知何時落下,讓人心中悚惕,遂有過激之想。
如果說遠古那些大巫們是恃自身的力量任意妄為,我之前的想法那就是恃科技的力量任意妄為。有什麼區別呢?都是恃力而為。他越想越是戒懼,背上不由沁出微汗。目光由反省,惕厲,又漸漸轉為明朗,比之前的更加清明。
蕭橋一夾馬腹,策馬轉入外區另一條直道,向東而行,先反省了自己,然後唉一聲說道:“如果晶石降下來,不說降成大米價,降成電池價也好啊,清淨能量的問題解決了,技術進步的阻礙也就消去一半了。”
說到底,蕭橋憂患的根源是雲端的極端武力,為了制衡雲端,才會生出不計代價的迅勐發展人間技術的想法。但若延滯技術的清淨能量問題解決,那麼人間技道的發展就不再有阻礙。
蕭琰抬眸看著大唐的方向,說道:“會有這一天。”
她說:“我們比遠古強。”
神色寧靜,自信。
因為有你,有我,有很多這樣的修行者。
***
大雨嘩嘩而落,打在傀儡身上啪啪響,水田中也砸出一個個漩渦。一行行插好的“秧苗”被風吹得倒伏水面,因為苗根不能插得太深,有的苗已被大風颳得拔起來飄伏在水面上。不過,這本來就是試種看成果,真正插秧時節也不是這樣大風大雨天。
李毓禎踏著木屐漫步,繞著水田走了一圈,時而看看天空,時而看看傀儡,時而又凝眸沉思。
李太虛的那份氣象大匯在她識海里流轉,雖然她沒有展開看完,但神識早已經閱完記下,沒有遺漏。這就是修行的好處,否則她肯定怠政。
迴轉到田壠這邊,她想起之前沒有說完的話題,又和李太虛說道:
“偃道有這個優勢,就只需要悟性,無須修行的根骨資質,省了修煉天地元氣這一關,培養偃者就相對容易。”
當然這個容易只是相對陣道符道而言,否則偃道早就大行於世了。
悟性,不是讀讀書的悟性,跟佛道的禪說的“慧根”有相通之意。試想佛道開宗以來,開悟入禪的禪師能有多少?
偃術是遠古普通人族的大智慧者創下,歷經大破滅後零落,傳下來的只是殘片。加上又非巫族道統,當年立下道門傳道統的廣成子等大巫也沒想到要收錄偃道簡籍,以致比道統還更零落。
直到大唐高宗皇帝時,才重視偃術,將流落四方的偃道傳人集中起來,成立帝國偃部,群策群力研究偃道,發展兩百多年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如今偃部有偃師、偃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