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馬上動身。
通山雖然名字中有個“通”字,其實處於萬山圍繞之中,道路崎嶇、民風閉塞,一點兒也不“通”。孫元起來此窮鄉僻壤,意在用行動表明態度:一定要把把基礎教育辦好!
正因為通山不通,平日少有上官到訪,便是武昌知府也是難得來一回的。孫元起作為從二品的大官來此督導教育,通山上下,從縣令到貧民,無不殫精竭力用心奉承。原以為籌辦學校需要大費周章,耗費些時日,結果令出如山,執行如電,十多日上夫挑選的老師和學生便全部到位,書聲在城隍廟改建的學校中琅琅響起。
孫元起見此,知道學校已經走上正軌,以後的工作便是堅持,心中再無牽掛。接到聖旨後,便命隨行的保安收拾好行李,自己到縣衙告別。
知縣聽聞孫元起準備立馬啟程,先是一愣,轉而殷切挽留:“孫大人,縱然事急如火,眼下已經是中午,車船尚未準備,萬請多留一晚!”
縣丞、教諭聞聲也急忙前來勸阻,懇切之處幾乎涕淚俱下。孫元起見此情形,只好又在通山呆了半日。
第二天起了大早,孫元起洗漱完正吃早點,就聽門外一陣喧譁,忙讓保安出門探視。保安回來稟告道:“先生,通山知縣帶著各位者老在門口呢!”
“那還不趕快請進來?”孫元起連忙吩咐道。放下筷子,換上官服頂戴,迎了出去。
諸人見孫元起出來,跪了一地。扶起寒暄後,通山知縣從懷中掏出一封信函呈遞過來,口中稱道:“大人為興文教,不憚勞苦,光臨敞邑,闔縣上下無不感佩!今當遠行,下官及父老略備程儀,不成敬意,還望大人笑納!”
所謂程儀,就是親友出遠門、長官離任別人送一筆錢以壯行色,作為旅途花銷。不用說,這是賄賂,明清官場上合情合理的賄賂,任誰都挑不出毛病!
孫元起接過之後沉吟片刻說道:“如今全國上下推廣教育,開啟民智,乃是大勢所趨。但各地貧富不均,興學也有先後。我知道,通山土瘠民貧,辦學不易。然而自我來後,各位盡心盡力,襄助實多,使得學校迅速建立,學子得蒙施教孫某不勝感激!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改變人生。相信學校建立之後,只要持之以恆,在未來數十年間,必能改變通山貧窮落後的面貌。今當遠離,僅以此物借花獻佛,捐給通山各學校,希望諸位老師甘守清貧認真施教:諸位學子積極向學,早日成才回報桑粹。”
說完,把信函鄭重地遞給身旁的縣學教諭:“以後有機會,我還會來通山看看的!”
又客套推讓一陣子,教愉才勉為其難地收下:“大人放心,下官一定會把學堂辦好!”
見天色不早縣令起身:“大人,天色不早,下官不多叨擾。我等在縣城東門略備薄酒,為大人線行!”然後帶著鄉伸辭去了。
果然孫元起帶著一群保安還沒到東門,就聽門外人聲鼎沸。走到近前頓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早有老者和青年學子捧過兩個丈餘的大匾,上面分別寫著“澤宏樂育”、“協輔文教”鑑金大字。瞧著上面泛白的木質,想來是昨晚趕工做的。
接過匾額,又有老者端來三碗醇酒,雖然所說方言聽不大明白,想來也是線行的意思,只好端起來一飲而盡。幸虧是度數不高的米酒,否則孫元起直接就得醉倒當場。
在人群圍繞下,又走了幾步,卻看見一張書案,案上鋪著潔白厚實的玉版宣,現臺裡是剛磨好的濃墨,一隻大號的紫毫抓筆擱在案頭。知縣早在一旁解釋道:“難得孫大人光臨敞邑,臨別之際,還望留下墨寶,以供後人景仰!”;
孫元起頭皮開始發麻。自己的字自己知道,完全是馬尾穿豆腐不能提啊。如何給人題字?再說,自己肚裡這點墨水,能寫出啥?難道像毛少將一樣,寫“一師是個好學校”?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