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說,只有東北才具備所有資源條件。
欠缺的,僅僅是交通基礎設施。
也正是如此,在東北修建交通網,特別是鐵路網,成為幹俄戰爭之後,〖中〗國政府面臨的頭等大事。!。
第八章 三權
藉助發展東北地區的重工業,馮承乾提出,應該由政府進行全面規劃,並且以時間年限為標準。
由此,〖中〗國〖中〗央政府在一九二二年底,出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從時間上看,〖中〗國的五年計劃在布林什維克俄國之前。因為到一九二四年,布林什維克政權才基本上剷除了國內殘餘的白俄勢力,要到一九二七年,布林什維克政權才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經濟與工業發展才算走上正軌。
更重要的是,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基礎建設專案,〖中〗國已經出現了一個需求較為穩定的國內市場。由此產生的直接利益就是,眾多民族企業不再需要盯著海外市場、以及來自政府與軍隊的訂單,依靠基礎建設所產生的龐大內需,就能穩步發展,甚至能夠獲得比出口更大的好處。
間接好處就是,〖中〗國市場變得更有吸引力。
別的不說,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僅東北地區就要修建總長度為二千四百公里的兩條鐵路幹線,而這兩條鐵路線的總投資超過三百億華元,能夠產生數十億華元的利潤,帶動上百萬個就業崗位。
第一個五年規劃出臺之後,馮承乾把注意力轉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
一九二三年初,在馮承乾的推動下,〖中〗國進行了第一次有限制的全民選舉,並且按照臨時憲法規定,在此基礎上產生國民議會。在國民議會成立之後,將進行第一次具有法律意義的大選。
在政治體制上,馮承乾選擇了美國模式,而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模式。
事實上,德意志第二帝國到一九二三年的時候,都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議會只是一個象徵xìng的機構,由德皇任命的首相僅僅向德皇負責,而普魯士政府主宰著德意志聯邦,而在德意志聯邦名下的議會,連監督機構都算不上,最多隻能出臺與提交一些毫無意義的法案。
說白了,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德皇依然是至高無上的權威。
雖然在大戰結束之後,德皇也開始進行改革,但是受到來自帝國內部的阻力,特別是把持著帝國經濟命脈的容克集團的反對,政治改革進行得並不順利,連支援政治比革的貝特曼都在一九二零年被迫辭職。
至於英國模式,根本沒就沒有學的價值。
原因很簡單,英國不管是在人口數窶上、還是在國土面積上,最多隻算得上是一箇中等程度的國家,根本無法與中美相比。
從實際國情出發,能學的也就只能美國模式了。
正是如此,臨時憲法明確規定,國民議會實行上下兩院制。上議院由各個省級行政區各選舉產生兩名議員,每界任期四年,每兩年進行一次選舉,更換半數議員。下議院由各個省的人口數量決定,每十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以次調整各省的議員數量,每界任期兩年,每兩年進行一次選舉。
在權力分配上,下議員略高於上議院,即下議院與上議院都有權否決對方透過的法案,但是隻有下議院有權力啟動彈劾總統的程式,並且得在三分之二的議員投贊成票之後,才能彈劾總統。除此之外,下議員推選出來的議長,為國家第三號領導人,地位僅此於總統與副總統。
從根本上講,國會為立法機構。
在行政機構上,總統自然為首。
最初的時候,馮承乾沒有打算仿照美國,即透過直選的方式產生總統,而是打算採取英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