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等到談仁皓下次出征的時候,第一艦隊就將擁有更強大,更迅猛的轟炸機部隊了。
第四章 承前啟後
最後服役的兩艘“湖”級航母並沒有勾起談仁皓的興趣。當初,帝國海軍曾經計劃建造40艘以上的“湖”級航母,甚至在“興凱湖”號服役的時候,就已經給後面建造的44艘航母取好了名字。可實際上,帝國海軍一共只建造了24艘“湖”級航母,最後一批原本計劃建造6艘,卻只建造了2艘。讓帝國海軍改變建造計劃的原因是,更大,更好的“島”級航母的出現,讓“湖”級航母不再是最強大的航母了。
如果此時戰爭仍然處於僵持階段的話,帝國海軍還會繼續建造“湖”級航母。平心而論,“湖”級航母的效能是完全可以滿足海軍的需要的。在總體效能方面,“湖”級航母比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要好一點,而且造價便宜,工藝成熟,各大船廠都擁有一批熟練的技術工人,建造的速度也非常快。在戰爭的僵持階段,海軍需要的不是最好的航母,而是能夠滿足基本效能要求,價格便宜,且能夠大批次,迅速建造的航母。可是,現在戰爭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美國海軍已經無法挑戰帝國海軍,那麼海軍就不再需要繼續追求數量,合理的提高質量是減少戰鬥損失的有效辦法。也就是在26年底,海軍規劃27年的造艦計劃的時候,將航母的建造重點由“湖”級轉為了“島”級。
“島”級航母絕對是一種值得期待的航母,在總體設計上採用了大量的超前技術,而且針對艦隊作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很多基本設計進行了極為廣泛的修改。比如,採用了斜角甲板,彈射器增加到了4部,而且預留下了改裝的餘地,為今後換上蒸汽彈射器打下了基礎。採用半封閉式機庫,側舷升降機,大功率超高壓鍋爐,光學降落輔助系統,無線電導航系統,並且首次安裝了炮瞄雷達。這些,都是“湖”級上所沒有的。而且,這些技術都用到了戰後航母的發展中來,可以說,大戰後帝國建造的所有航母,除了核動力之外,幾乎所有的基礎技術都是由“島”級首創,並且首先使用的。
大量新技術帶來的是高額的建造成本,如果不是海軍在26年底解決了採購費用的問題的話,也許海軍不會急著在27年就開工建造“島”級航母,而會把錢集中用來建造更便宜的護航航母,以及更為重要的登陸艦,那麼“島”級航母就很可能無法在戰爭期間服役了。當然,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存在了。
27年2月份,江南造船廠就啟動了“島”級航母的建造工程,第一塊鋼板正式切割,並且在當月就鋪設了第一塊龍骨。其他的四家船廠也在一個月之內先後啟動了建造工程。第一批採購的4艘“島”級航母的建造工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建造“島”級航母的最大問題不是技術,在建造工程開始的時候,很多技術難關都被攻破。也不是經費,海軍有足夠的經費,而且合同都簽了。真正的難題是當時幾家船廠都沒有足夠多的技術工人。“島”級的建造難度要比“湖”級高不少,如果是在和平時期的話,船廠可以組織工人進行培訓,可是在戰爭時期,速度就是勝利,根本就不可能花時間讓工人進行培訓,只能夠邊建造,邊總結,邊培訓。也正因為缺乏熟練的技術工人,因此第一批4艘“島”級航母的建造進度要比計劃得慢不少。
按照海軍與各大造船廠簽署的合同,這4艘“島”級航母必須要在28年2月底之前服役,計劃建造週期為一年。這要比“湖”級航母八個月到十個月的建造工期多出了兩到四個月。可實際上,沒有一家船廠可以在28年2月底之前讓航母完成建造,甚至連保證航母下水進行棲裝都比較困難。
到8月份的時候,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就發現航母的建造進度比計劃得慢得多,然後就立即與造船廠取得了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