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一直僵持不下也說不定呢?這絕對不可能!理由很簡單,權力黨爭中,如果碰到這種香餑餑,雙方都想吃又都吃不著的話,那就只好對不起了——我得不到的,誰也別想得到!一刀宰了大家都不用爭。
就是這麼一位誰都看不上的章邯忽然在此刻站了出來,這僅僅是眾大臣驚訝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現在面臨的是打仗問題,而章邯是個管財務的。專業不對口啊。
大家的驚訝漸漸變成了好奇,甚至還有一部分大臣在幸災樂禍,抱著看好戲的態度想看章邯怎麼出醜,老話在那擱著呢“隔行如隔山”啊。
非常遺憾的是,章邯要讓圍觀者們掃興了。
有一種修為叫韜光養晦,視人以弱只是為了儲存實力等待時機,更有一種異類叫天才,不用去社會實踐也能駕輕就熟。不幸的是,章邯正是這種名叫天才的異類,且具備韜光養晦的修為。
少府章邯是這麼對胡亥說的:
現在敵人已經打到家門口了,就算召集鄰近郡縣的軍隊也解不了燃眉之急。為今之計,只有一個辦法可用。請陛下立刻下令,釋放驪山的死囚,讓他們去抵抗敵軍。
這招何其眼熟。春秋時期,前497年,吳國趁越國國喪,出兵攻越。兩軍在浙江嘉興對陣,戰事對越國非常不利。危急關頭,勾踐驅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為三行,一起在吳軍陣前自殺。吳軍軍心潰散,越軍趁機突襲,戲劇性扭轉了必敗的戰局,大敗吳軍,重創吳王闔閭至死。
在距離該事件發生近三百年後的今天,人們又從章邯的嘴裡聽到了那個近乎不可能的破敵奇計。圍觀者們怔住了。
現在還有誰敢說這位章少府是門外漢。人家不但熟知兵法,通達人性,還懂得因時制宜靈活變通。這樣的人才,怎麼今天才冒頭?眾大臣中,恐怕唯屬李斯和趙高的臉色最難看。前者目露激賞中含有慚愧,而後者則是用一種古怪的神色,看著這位章少府語出驚人。
胡亥當即採納了章邯的意見,這是他自發問“怎麼辦”後,唯一一位作出回答的大臣。這是個單選題,他無從選擇。
戲之戰
時間:前209年,9月
地點:陝西臨潼
人物:秦軍…章邯…十萬(大約)
楚軍…周文…百萬(實數)
事件:兩軍對壘,生死PK。
結局:楚軍被打敗、又被打敗、慘敗,周文自殺;秦軍三連勝。
史書中對周文快速的、接連三次潰敗,和章邯輕易勝利一筆掠過。費的筆墨絕不會比以上簡表多。
氣勢洶洶的百萬楚軍因何在章邯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原因肯定有。司馬遷雖沒有明確地說出來,卻採用了另一種更隱晦的方式,暗示。這就需要我們去解讀暗示。
解讀暗示的過程,有點像我們閱讀偵探小說。作者從始到終都在不停地給我們線索,但由於他給的線索實在太多,太雜,兼之在提供線索的同時也順便拋下一個個繩索套圈,用以誤導迷惑,從而增加解讀的難度。
相比偵探小說作者們,司馬遷明顯質樸得多。他只給暗示,既不誤導也不下套。這樣就將我們解讀楚軍潰敗原因的難度大大降低了。
在解讀之前,我們必須先介紹下孫子兵法中某些理念。
作為中國最優秀的軍事學家孫武,他曾經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軍事理念,總稱《兵法》十三篇,也就是《孫子兵法》。這裡我們只說相關的一點點。
孫武說,一場仗是勝是負,在開打之前就能判斷出。當然,這裡說的是大多情況下,歷史中不乏違背常規的個例存在,此與本主題無關,故跳過。
即便是孫武也不能未卜先知,他只是軍事家不是神仙。他所謂的判斷,必須藉助以下五件工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