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道“哭之”二字款識的來歷,你作為堂堂緬城大家,也不知道嗎?”
“八大山人知道嗎?”
笑聲止住,王小濤一句接著一句,大聲逼問道。
這一番話落下,董先進算是徹底死心了,臉色陰沉到谷底,再也說不出一句話來。
然後就這樣,低著腦袋,不知道在思索著什麼。
“誰是八大山人?”
“我怎麼知道,還奇怪的名字?”
“聽著應該是八個人的團伙!”
“有點這個意思,不然怎麼可能叫八大山人呢?”
圍觀眾人,議論紛紛。
歷史上知名的畫家有很多,但是叫八大山人的,倒還真是第一次聽說。
“董老,他們不知道,你該不會也不知道誰是八大山人吧?”
“是你來告訴大傢伙八大山人是誰呢,還是我來?”
“看來董老你是沒這個心情,那就還是我來吧。”
王小濤說到這裡,目光環視四周一圈後,這才緩緩的繼續道:“說八大山人大家可能不知道,但說到清四僧之一的朱耷,我想應該有不少人都是知道這位大家的,對嗎?”
這話一出,倒是有不少人,紛紛點頭。
在九州的畫史上,確實有這麼四位有名的畫家,他們誕生與明末,成名於清初,然後都選擇了出家為僧,所以後人喜歡用清四僧,來稱呼這四位出家為僧的畫家。
石濤、朱耷、髡殘和漸江,私人都擅長山水畫,各有風格,其石濤之畫奇肆超逸,朱耷之畫簡略精煉,髡殘之畫蒼左淳雅,弘仁之畫高簡幽疏。
“清四僧之一的朱耷,名號八大山人。”
王小濤這句話雖然是對眾人解釋的,但是冰冷鋒利的目光,卻是直逼向董先進的。
“什麼,原來朱耷的名號就是八大山人!”
“倒還是第一次聽說!”
“看董老沒有反駁的樣子,應該是真的。”
“朱耷可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怎麼會用八大山人這個一個奇怪的名號呢?然後還有這哭之的款識,又是怎麼回事呢?。”
眾人好奇的嘀咕聲中,王小濤繼續一句接著一句,擲地有聲道:
“明太祖後代子孫,凡是皇族後代的開支,一縷由國庫承擔,而且皇族也不允許從事任何職業。如此條件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部分後人,便專心沉醉於文學藝術的世界,朱耷的父親朱多炡便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其叔父也為一名畫家。有記載,朱耷八歲便能做詩,十一歲能做畫,並且寫得一手漂亮的小楷,還精通篆刻。”
“貴族的出身,在大明王朝搖搖欲墜的年代,並沒有給朱耷帶來什麼榮耀,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理想抱負,朱耷自己主動放棄爵位,以平民身份參加科舉。皇族子孫身份特殊,不得從事任何職業,想要參加科舉便需要賜名入試,於是“朱耷”便成了他應考的臨時用名,當時被登記在冊。”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樣一葉障目的誤會,直到如今後世都沒有人知道“朱耷”的真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卻還沒來得及施展抱負,甚至時候連苟延殘喘的機會都沒有,就在十九歲的時候,明朝滅亡,清朝新立。”
“國家的滅亡本就給朱耷沉重的打擊,再加上清廷對明朝宗室的高壓政策,以及在亡國背井離鄉期間,父親以及妻兒的相繼離世……國破、君亡、家敗、父死、妻亡、子亦逝,在經歷了人生一連串慘重痛不欲生的打擊後,內心絕望與悽楚的朱耷在二十二歲這年,去了奉新縣耕香院正式削髮為僧,“棲隱奉新山,一切塵事冥”。”
“清康熙初年,朱耷三十六歲,離開奉新尋得一處道院,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