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票房,那就證明了能夠與其產生共鳴的人太少了,所以,如果建立藝術院線只是放映這樣的電影,那不就是等於拿多數納稅人的錢,為極少數人的願望服務麼?”
電影公司的老闆頓時啞然。
不過這位院線公司的代表也是個聰明人,立即轉了話題,“院線是商業公司,不是慈善組織,我們也有運營方面的巨大壓力,沒有足夠利潤的話,我們拿什麼養活手底下那麼多員工,怎麼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
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人確實應該有更高的藝術追求,但商業公司唯一的追求就是利潤,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任何人都說不出什麼來。
他又說道,“在我看來,與其在院線公司身上想辦法,還不如你們提高影片本身的質量,少出一些爛片,只要影片質量過硬,觀眾肯買賬,我們怎麼可能不安排排片呢?”
“所以,我認為關鍵並不在院線本身……”
這位代表的口才相當了得,將話題引回到了電影製作本身,“而在於製作方和發行方要減少爛片的數量,一些很爛以及很小眾化的影片,還是不要往院線裡面推了。”
自然而然的,話題轉到了電影製作上面,院線方的人如同杜克一樣看起來了好戲,輪到了現場的導演們吐槽——編劇不給力、演員要價高,沒錢哪來好電影?(未完待續。)
ps: 求月票和推薦票!
第八百三十章 爛片導演的壞習慣
這雖然是中美電影論壇,但到最後不可避免的演變成了中國電影論壇,杜克安穩的坐在這裡,仔細聽著這些中國電影圈內頂尖人物的發言,也算是對中國電影市場的一次充分了解。
在討論中,中國影片質量低,導演難辭其咎。
因為自從中國電影進入到商業化模式之後,基本上實行的都是從香港流傳過來的導演中心制,而不是好萊塢流行的製片人中心制,現在中國最流行的,就是在影片開始前或者結束後,字幕出來時,打上“某某導演作品”幾個字,看起來除了導演,其他一切都是浮雲。
而不管電影本身質量有多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絕大多數導演都會信誓旦旦的宣稱,自己的這部作品是多麼嘔心瀝血,自己對於這個劇本是多麼喜歡,拍攝這個電影是多麼有誠意。
與這類“表功”相對應的,就是這些導演們幾乎無一例外的也會訴苦:拍攝環境多麼艱苦,演員們多麼危險……但對於觀眾來說,辛苦和危險,怎麼可能成為容忍一部電影不知所云的理由呢?
這種“苦肉計”已經無法繼續下去之後,現在很多爛片導演也開始抱怨,其中最經典的一種說法,就是導演在私下裡會把責任推到演員身上,比如對於演員的片酬的抱怨,去年年底,就有訊息說某個女演員開出1000萬一部的片酬,把很多想找她拍片的人嚇退了。
一位導演就私下抱怨說他這部電影本來想請圈內某某大牌,但對方要價太貴,製作資金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來支付片酬,導致在其他方面的預算不多,致使原定的一些特效、場景都無法完成。影片質量自然不可能很高。
在最近一段時間,“高片酬”已經成了千夫所指的現象,導致不少演員也開始回應,宣稱這也是“市場行為”:“豬肉還能漲價呢,演員片酬為什麼不能漲?要價高,那是因為市場有需求。”
演員的抱怨當然也有道理。某些明星演員、明星導演因為以往一些電影積累下來的口碑,成為他們票房號召力的保證,一些年輕偶像,更是因其龐大的粉絲群讓諸多製片公司羨慕。
除了把責任推給演員,許多導演也習慣性的把責任推給編劇,很多導演都說,目前中國沒有好編劇,僅剩的幾個質量不錯的編劇要價又太貴,而且交稿倉促。臺詞之類的根本沒有經過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