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村的產業蓬勃發展、村民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時,林婉清家族愈發意識到文化傳承對於山村的深遠意義。這片土地上蘊含著無數珍貴的傳統習俗、民間技藝以及古老的傳說故事,它們是山村的靈魂所在,是歷經歲月沉澱下來的根脈,絕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被遺忘。
林詩雅主動挑起了文化傳承這一重任,她先是組織了一批志願者,深入到每一戶村民家中,去收集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故事傳說。這些故事有的關乎山村的起源,講述著先輩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披荊斬棘、開疆拓土,建立起家園;有的是關於古老的節日習俗,像每年特定時節舉行的祭祀活動,背後有著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的美好寓意;還有的是充滿奇幻色彩的民間軼事,口口相傳,承載著村民們世世代代的想象與情懷。
志願者們認真地記錄著每一個故事,整理成冊,形成了一本獨屬於山村的 “故事集”。林詩雅看著那厚厚的本子,深知這還只是第一步,要讓這些故事真正活起來,被更多人知曉,還需要透過合適的方式去傳播。於是,她聯絡了當地的文化部門以及一些專業的播音團隊,共同將這些故事製作成了有聲讀物,釋出在各大音訊平臺上。沒想到,一經上線,便吸引了眾多聽眾的關注,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被山村這些充滿鄉土氣息和人文底蘊的故事所打動,彷彿透過聲音,走進了那個寧靜而又神秘的山村世界。
而林致遠則把目光聚焦在了山村的傳統民間技藝上。像竹編工藝,村裡的老篾匠們能用靈巧的雙手,將一根根竹子編織成形態各異、實用美觀的物件,從精緻的竹籃、竹筐到造型別致的竹椅、竹屏風,每一件都堪稱藝術品。還有剪紙藝術,村裡的婦女們僅憑一把剪刀、幾張紅紙,就能剪出活靈活現的花鳥魚蟲、喜慶的人物場景,那細膩的線條和精巧的構思讓人讚歎不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願意學習這些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面臨著失傳的風險。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林致遠四處奔走,邀請了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來到山村,舉辦傳統技藝培訓班。培訓班面向村裡所有感興趣的村民,尤其是年輕人,免費開放。一開始,年輕人大多抱著好奇的心態來觀望,但當他們真正上手嘗試,感受到這些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後,便被深深吸引住了。在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的耐心指導下,他們逐漸掌握了技巧,從簡單的圖案開始,慢慢編織出、剪出越來越複雜精美的作品。
林宇軒發揮自己的創意才能,思考著如何讓這些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創造出更大的市場價值,讓它們能夠在傳承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他設計了一系列將竹編、剪紙元素融入現代家居用品的方案,比如把竹編工藝運用到檯燈的燈罩製作上,光線透過細密的竹編灑下,營造出溫馨又獨特的光影效果;將剪紙圖案印製在抱枕、杯墊等物件上,讓傳統的圖案在現代的載體上煥發出新的生機。這些設計一經推出,受到了市場的熱烈歡迎,不僅線上上的文創產品店鋪中銷量可觀,還吸引了不少實體商家前來尋求合作,定製帶有山村傳統技藝元素的商品。
蕭逸則負責搭建展示傳統技藝的平臺,他協調各方資源,在山村的中心位置打造了一個傳統技藝展示館。展示館的外觀採用了山村傳統建築風格,青瓦白牆,古色古香。館內劃分成不同的區域,分別展示竹編、剪紙、木雕等各類民間技藝的製作工具、原材料以及成品。同時,還設定了現場演示區,邀請民間藝人定時在這裡進行技藝展示,遊客們可以近距離觀看整個製作過程,甚至親自參與體驗,感受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
林婉清則著眼於山村的傳統節日習俗,她深知這些習俗是凝聚村民情感、傳承山村文化的重要紐帶。每到重要的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等,她便組織村民們按照古老的傳統,籌備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