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不是每年有,學子既然已經成才,可堪大用則無須再留在學府和學宮,當然還是要參加考核的。
這樣做,同時也是鼓勵民間不願出仕的名士和隱士辦學,教出好的人才來為張繡所用。這麼一來,張繡治平的人才錄用制度可算是比較豐富了,科舉、察舉、貢舉同時並行,再有內院培精英中的精英,相信假以時日,張繡也可以說一句:“天下英才,盡入吾毅中。”
張繡此次改制還不止於此,鑑於歷朝歷代中後期都出現極為嚴重的冗官問題,張繡引入了穿越前社會所盛行的淘汰制以及定額制。每年統計政績,若是政績不達標的則會被罷官,當然這標準張繡不會傻傻地用穿越前社會所勝行的“豬的屁”統計政績有多重標準,另外還要看百姓滿不滿意。再加上官員是定額的,除非部門人手不足以及新開設部門會新增人手外,一般只會淘汰了一些官員才會另外增加,或者有新加入官場的人加入進來一起競爭。這樣一來,可以加速社會發展,不讓官員懶惰,而考取科舉新入官場的人也有官可做,還可以限制冗員的出現,一舉多得。
而鑑於亂世平賓之後,社會越發展人口會越多,張繡以後也會引入退休等制度,不過現在身處亂世,這些就以後再引入。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商人、郎中等特殊職業也成立了諸如商會等由行業人士組成,但受到膘騎大將軍府監督的介於民間與朝廷之間的部門,來管理這些特殊職業人群。這些就全部都劃入戶部之下管轄就不細表了。
而張繡為表示尊重學術,規定自己每年至少去一次長安學宮聽課,對長安學宮祭酒執弟子禮,無論學宮祭酒年紀是否輕過他。這條規定一直延續到張繡的後代,也算是一條立國之策了,以顯示張繡既重文治、也重武功,兩者不可或缺。對於商人要考取科舉之事,張繡是堅決壓了下來。
張繡很清楚,商人政治並不適合中國,張繡現在透過科舉制要建立了一種迴圈模式。農民透過讀書成為精英,之後考取科舉為官,再為百姓服務。這樣就成為了一種以學術引導政治,再以政治引導社會,而學術又產生於社會當中的迴圈模式。
這種迴圈模式最核心的就是學術,也可以說是文化、知識。張繡很清楚,中國以後無論繼續走農業國的道路,還是走商業國,定或者不知何時會出現的工業國的道都有一種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可比擬的優勢”那、化!
數千年不間斷的傳承與積澱,這種文化底蘊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可以比擬。張繡對於穿越之前,中國就經常自認為自己文化落後,在張繡看來這論斷簡直愚蠢得可笑。自己沒有將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都弄清楚,繼承好,就一味以為自己的文化落後。別人的文化先進,這就是張繡穿越前某些主流社會精英的通病。
以科舉制為錄用人才主要制度,加上察舉、貢舉制度並行,學宮、學府,內院、開放藏書等培養人才。還有張繡對學術的尊重,使得社會文風日盛,加上有效的防腐機制,多管齊下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這種以學術引導政治,以政治引導社會小學術又產生於社會之中的良性迴圈。
新的三省六部的建立加上從科舉制這個人才選拔根基引申而出的引領社會向好的方向前進的機制,這才是張繡自穿越以來最想做同時也是最難做到的事。如今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再透過大敗胡人這一戰建立起來的威勢為契機,終於將這種機制建立起來,張繡這一改制,變動的主要是手下的人,至於百姓則不太受影響,有鍾繇坐鎮,民政之事也絲毫沒有拉下。而張繡也沒有讓眾人快速轉變過來,而是要眾人在秋收前熟悉自己新的職務還有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問題,有半年作緩衝,加上張繡以前就定下的基調,這些時代的精英很快就適應了過來。
張繡這次一系列的改制調整並沒有激起太大的風波,畢竟張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