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裡遼軍先後攻佔了深州(今河北深縣)、祁州(今河北安國)、易州等州縣,河北大名府以北的廣闊大地就此是胡馬橫行虜騎遍野。遼軍對於不肯投降的城池在攻城之後盡殺城中官吏,然後殺盡城中男丁並擄走婦女和兒童,最後再將府庫的金銀財寶以及百姓的私財洗劫一空,而對於未能攻陷的城池則轉而去洗劫周邊的村落然後縱火焚舍揚長而去。
這就是被如今的某些人讚譽有加甚至是頂禮膜拜的大遼國蕭太后的真實面目!與母獸何異乎!
遼國人在時隔多年之後再次重複了五代時期他們在中原大地上的殘忍暴行,而這也是宋朝自建國之後從未有過的空前恥辱,諷刺的是,這個恥辱竟是宋朝最有上進心、最有理想和抱負的皇帝創造的。趙光義此時在幹什麼?他的京城裡還有大量的禁軍,這時候怎麼就不見他御駕親征了?要知道就連他的兒子趙恆後來在得知遼軍侵入河北之後都曾帶領軍隊御駕親征,他這時候怎麼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趙光義這一次是真的被打怕了,得知宋軍在君子館慘敗的訊息後,他明令各地的駐軍堅守不出以儲存實力。在他看來,攻城是遼國人的短板,等到蕭燕燕心裡的怨氣出夠了,等到遼國人對殺人放火都不再有任何的興趣之後,他們自然會打道回府。這就是趙光義此時的應敵策略,而面對河北大地上備受摧殘的民眾,他對此的唯一反應就是史書中的那句——“上深哀痛”。
這時候該說他什麼好?想想年初的時候他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這時候他幾乎把自己能輸掉的全輸了出去,東路軍的十幾萬人馬在這一年裡先後死傷殆盡,唯有李繼隆保留住了曾經的那支百戰之師的最後一口元氣,而這還是透過飽受指責和詬病的“見死不救”才得以保留下來的。
這一切的惡果都是誰造成的?是趙光義自己!戰爭是他發動的,戰略計劃和作戰方案也是他最後拍板決定的,甚至連仗該怎麼打也是他遠端指揮的,可結果是什麼?他發動的兩次北伐導致柴榮和趙匡胤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鍛造出來的一支百戰精銳在他的手裡近乎毀於一旦,他的子民在被異族的馬刀隨意殘殺, 他治下的錦繡河山在異族人鐵蹄的踐踏之下痛苦地呻吟,而他卻只能關上房門痛苦地承受這莫大的恥辱和悲憤但又無可奈何。
說一千道一萬,這一切的背後根源正是趙光義的那顆雄心壯志,他想要讓神州一統,想要奪回燕雲之地。作為一個帝王,這些難道不是應盡的職責和本分嗎?可是,問題就在於他沒有那個能力,志大才疏才是他本人真正的本質。然而,這又能怪他嗎?
存大志繼而興祖業,這是我們每個人早年時期幾乎都能從書本和師長那裡得到的教誨,而作為一國之君他又豈能尸位素餐?如果他是守成之君,那麼他蓄意挑起戰爭無異於就是在窮兵黷武妄動刀兵,可他偏偏不是守成之君,他從自己哥哥手裡接下來的是一個讓他還可以去大有作為的帝國。而且,他哥哥給了他那麼好的一副牌,他如果不有所作為簡直會讓他覺得自己是在犯罪。
終歸一句話,是這份命運選擇了他,而不是他選擇了這份命運。
好了,太宗陛下,悲痛過後,請抬起你的頭吧!你的歷史使命還遠未結束!
在縱情地搶掠了一番之後,遼國人在公元987年的正月終於是扛著大包小包回到了幽州,在他們的身後是河北大地上的滿目瘡痍。在這之後,宋朝這邊開始“災後重建”,趙光義命令各地州府及駐軍去給曝屍荒野的軍民收屍並撫卹陣亡的將士家屬,同時他免除了河北各地此前所積欠的全部賦稅。另外,對於遭受戰禍的州縣免徵今後三年的賦稅,凡遼軍所過之地免徵兩年賦稅,其餘的州縣免徵一年賦稅。
在這個辭舊迎新本該是歡樂祥和但實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