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兒搬吧,我們裝完了貨,還得去廢品收購站走一趟,看看有沒有關門。”
“去那裡幹啥?咱又不收破爛兒,那裡有啥東西是我們能要的。”
“找點兒廢書舊報紙,賣瓜子兒,光用包裝紙包瓜子兒,一斤半斤用一張還行,要是三毛二毛的也用一張,太浪費錢了。”
那兩個人,上歲數的看上去四十來歲,年輕的有個十七八歲,應該是一對父子。他們搬完東西趕著車子離開了,三姑在心裡,卻有了另一個主意。她想著,等爺爺回來了,她要和爺爺商量一下。
在回去的路上,三姑一邊吃著烙餅,一邊跟爺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爹,咱賣瓜子兒用的包裝紙,一斤半斤的用包裝紙和報紙,要是三毛兩毛錢的,能不能換成我們用的書紙和本子紙。”
“咱家裡有包裝紙,為啥要用報紙書紙,報紙不好找,書紙太小了,不好使。”
“二分錢一張大包裝紙,也裁不了幾張紙,包不了幾個紙包。有人買兩毛錢的瓜子兒,也得用一張紙包著,要是用我們不用的書紙來包,能省下不少錢。”
三姑嚥下嘴裡的餅,拿起水壺喝了一口水,繼續說道。
“這時候是過年,人家都是一斤半斤的買,等到過了年,誰還捨得那樣買啊。家裡就是來客人,也就捨得買個三毛兩毛的,多了誰也捨不得。還有那些孩子們,他們手裡連一毛錢都沒有,多數都是拿個一分二分的,最多的就是五分的。咱要是不賣,剩下的瓜子兒不好賣了,我們要是五分二分一分的賣,還能賣完。一分錢一小撮瓜子兒,用一張包裝紙,太可惜了的了。”
“嘚嘚了半天,這回說到了點子上了,爹,三妮兒說的還真是那麼回事兒。還有舊報紙我也能找到,我們班有個同學她爹是支書,她家裡有好幾種報紙,她經常拿給我們練毛筆字使。我後晌回去了,去跟她要點報紙。”
二姑很少不跟三姑抬槓,這次和三姑的意見一致了,並且攬下了找舊報紙的任務。正如三姑預料的那樣,過了年後,代銷店裡的交易物件轉移到了孩子們身上。
村裡面有個風俗,正月裡出錢,一年都在出錢,不發財不算還會光破財。過了年後,人人都想著光進錢不出錢,能不買東西就不買。孩子們就不一樣了,他們才不管什麼風俗不風俗,只要手裡有錢,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買,晚上覺都睡不著。
正月裡不出錢,大年初一更忌諱往外出錢,因著村裡人的忌諱,大年初一我們家代銷店沒開門。一是礙於村裡人的忌諱,我們家代銷店不開門,讓村裡那些害怕自己家孩子們偷偷來代銷店花錢的人放心。二來從臘月十八開業到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都在忙碌,大年初一不開門,讓家裡人都好好休息一下。
初一上午拜完年後,大伯去了張家二嬸子家,中午吃飯也沒有回來。二姑和我爹,吃了五更的餃子,都去找同學玩了。
三姑更不用說了,從代銷店開張,她不是在賣貨,就是在進貨,因為再有半年就要考初中,抽空了還要看書學習,一天也沒有出去玩過。
每次有同學來找她,她不是不在家,就是忙的話都顧不上說。奶奶向三姑的同學承諾,過了年就讓三姑和同學一起出去玩。初一早上,還沒有吃完飯,就有同學來找她出去玩。三姑快速的吃完碗裡的餃子,抓了幾把瓜子兒和同學出去了。
大姑因為上學,從小就不大串門,只有別人來找的時候,才出去玩會兒。今年村裡和大姑一般大的閨女,大部分都出嫁了,沒有人來找她。她無處串門,在家裡除了看書,就是和奶奶老奶奶打牌解悶兒。
從太爺爺開始,我們家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正月初一到初三這三天,女人不下廚房。用家裡人的話說,過年老騾子老馬還歇三天,何況是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