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苦笑:“部分官員可能是不適應新的規則吧。以前資金流轉相對鬆散,現在必須有明確依據才行,所以一些習慣了‘自由調配’資金的領導,可能會覺得不太適應。”
這個回答讓顧晨心中有了底。他接下來的兩站考察,結果也基本一致——改革確實帶來了一定的行政壓力,但並沒有影響地方財政的正常執行,反而讓財政資金的透明度和效率大幅提高。
調研結束後,顧晨立即整理了一份《財政改革試點成效報告》,資料清晰、案例詳實,直指徐同光報告中的幾個核心問題,並以事實證明,改革是有效的,地方政府的反對意見存在誇大成分。
省政府的最終決策
顧晨的報告很快被送至省政府,並引發了高層的討論。
在一次財政工作專題會議上,杜永年翻看著顧晨的報告,若有所思。
“各位,顧晨的調研報告顯示,財政改革並沒有對地方財政造成重大影響,反而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那為何地方政府仍然反對?”杜永年看向在座的領導。
邱建國開口道:“很簡單,改革觸及了一些人的利益。過去,地方政府的資金使用自由度很大,現在規則收緊,一些習慣於‘靈活’運作的官員自然會覺得不適應。”
徐同光聞言,臉色微微一沉,但很快恢復平靜:“廳長說得有道理,但財政政策畢竟涉及千家萬戶,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採取更溫和的方式,逐步推進?”
顧晨這時開口:“財政改革必須堅持,但具體執行可以有一定的緩衝期。比如,我們可以先讓部分地市自主選擇改革推進速度,在未來一年內完成全部改革目標。”
杜永年點頭:“這個方案可行。”
會議最終決定——財政改革保持原定方向不變,但執行層面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適應期,確保改革穩步推進。
權力格局的變化
會議結束後,邱建國在走廊裡拍了拍顧晨的肩膀,意味深長地說道:“這次,你贏了。”
顧晨微微一笑:“不算贏,只是邁過了一個關口。”
徐同光的計劃雖然沒能成功,但他也沒有徹底失敗。他的影響力依然存在,而這場財政改革的背後,或許還隱藏著更復雜的權力角逐。
顧晨望向遠方,知道自己的仕途還將面對更多風浪。然而,他已經做好了準備,迎接接下來的每一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