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下面密密麻麻的記錄聲,劉大海夢迴高中課堂。
那時候他也是如此認真的在課堂上記錄著筆記。
因為有些東西,你當時聽懂了,但過段時間可能就又忘記了。
好在現在他們都有了紙本,用來記錄事情非常的方便。
同時有不少人對發明這些奇怪的符號的先賢很是好奇,他們居然能夠把這些符號的讀音和漢字中的計數字聯絡起來。
這樣一來即使是初學者,也十分容易記住這些數字的讀音了。
當然,若是有些人連那些字都不認識,那就沒辦法了。
認識這些數字只是第一步。
接下來劉大海主要教授給他們的就是加減法以及這些數字組合在一起時,在不同位置代表的是何值。
在帶領著所有人一起讀了二十遍這些數字之後,劉大海就打算開始了下一步。
本來他要教導的是那些學子,如今教室裡一半都是有些學識之人。
其實給這些已經有了自己見解的人講授一些學問,會很麻煩。
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認知提出各種古怪的問題。
而孩童不一樣,他們只需要接受就行。
隨即劉大海又向一眾人介紹了+號和-號的作用。
而這時,呂步舒身旁的一位學子忍不住發問道:“我大漢文字明明也能表達這些意思,為何偏偏要用如此怪異的符號?”
劉大海嗤笑著看向對方:“因為簡單,假如你有8765文錢,我再給你8947文錢,你如何計算你現在共有多少文錢?”
劉大海快速的在黑板上演示了一遍計算過程,然後寫下了計算結果。
春秋戰國時期,九九表和十進位制就已經出現了。
只是使用文字敘述較為繁瑣。
見對方還在計算著,劉大海又快速的用數字寫了一遍九九表。
見那位儒生恨不得有個算籌在身邊,劉大海笑道:“我早已經知曉了答案,而你還在為沒有算籌發愁,現在你知道這些數字的優勢了嗎?”
對方面目通紅的坐在了呂步舒身後,不再言語。
而此時,所有人都已經看向了劉大海在黑板上寫下的九九表。
這個乘法表很多人都見過,但這次卻是以一種截然不同的符號所表示的。
而且,是與他們熟知的九九表反著來的。
但很明顯,用上了這些符號,這九九表變得十分簡潔明瞭了。
於是,不少人又開始紛紛動筆,把這個數字九九表給照抄了一遍。
隨後劉大海又指著上面得出的結果,向一眾人介紹到該怎麼讀。
同時要求他們記住,從最右向左分別是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雖然劉大海覺得自己已經講的十分清晰明瞭了,但臺下依然茫然一片。
更有儒家弟子問道:“為何要如此定義呢?難道反著來不行嗎?”
劉大海當即給予肯定:“我決定你說的對,你可以這樣嘗試,但以後我的課堂上就不要問這種問題了。”
對方顯然很是不服氣,他覺得自己的想法明明也可行。
劉大海覺得,這些人習慣看竹簡從上往下閱讀,所以對從左往右閱讀還不是很習慣。
但反正他是習慣了的,反正他教他的,這些人怎麼學就不關他的事情了。
能不能學會,就更不關他的事情了。
不過一個時辰下來,劉大海發現主要進行提問的,大多都是儒家子弟。
顯然他們是抱著不懂就問以及最大程度來學懂華夏理工學問的心態來的。
這也讓許多不敢主動提問的學子受益良多。
這一個時辰,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