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主要在講使用數字進行加減法和進位借位。
但一個時辰下去,除了那些原本就對算術有些研究的人能夠聽懂。
其餘人還處在為何要這麼計算,為何它加它等於它,為何這數字不同位置值不同等等等一系列為什麼之中。
劉大海自然不會去閒著沒事給他們講為什麼這麼做。
就和當初他學物理一樣,有些定理你不需要知道為什麼,只需要知道和記住是什麼就行。
知道那些是什麼之後,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就比如萬有引力,你如果問為什麼有萬有引力,為什麼萬有引力會以這種公式表達,這純純浪費時間。
還不如先接受是什麼,後面學有所成之後,再把那繁瑣的一大堆證明過程拿來細看。
對於大漢國這些從未接受過這種教育的人來說,同樣如此。
追求為什麼1+1\\u003d2的人不一定能有那些接受這一前提的人日後成就高。
但讓劉大海比較滿意的是,還是有不少人能跟得上自己的節奏的。
那些人才是劉大海需要特別關注的物件。
等到下午的時候,人變得更多了。
因為許多學子在知曉了他們嚮往的大賢都在去聽華夏理工的授課。
亦紛紛效仿。
看著門外比上午人數還要多的學子,劉大海覺得,沒想到自己也會有這麼一天。
但初等生物這門學科,劉大海所要講的大多數是認知型知識。
雖然現在的大漢人可能對其中的很多內容無法接受。
以及有些內容即使告訴了他們,他們也不懂。
劉大海本來是想給他們講什麼叫做細胞,什麼叫dNA,什麼叫蛋白質,可是自己也沒辦法給他們拿出觀察工具來。
這種空口無憑的講解,在這個時代和胡說八道沒有區別。
所以初等生物裡大多是關於動植物的。
比如動植物的起源和分類,動植物的誕生和生長過程。
這個時代沒有辦法讓他們理解更深刻的生物知識。
所以在劉大海看來,初等生物其實可以被當作課外常識來讀。
上生物課,就不可避免的有一些人持不同觀點來反駁劉大海。
就比如人類和類人猿之間的關係。
有人更是問到,你華夏理工親眼見到過類人猿變成人類嗎?
劉大海對此深深嘆息一聲,只能說這是師門中先賢的研究判定。
因為就算他解釋從基因層面來看,類人猿確實是和人類最相似的動物,這個時代的人也不知道什麼叫基因。
給這些人講兩千多年後的知識,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情。
但若是自己真的培養了一批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那華夏科技興起,至少可以往前推一千多年。
無論如何,劉大海都已經在嘗試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