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5頁)

進彼此的感情;

賀慶禮:“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對於有婚姻甥舅關係的異姓之國,在他們有喜慶之事時,要用致送禮物,以相慶賀;

巡守禮:上古時帝王有定期巡守的制度。所到之處,要祭祀當地的名山大川,觀察風俗民情,聽取諸侯述職,考論政績,施行賞罰;

位改元禮:古人把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子夜為冬至之時稱為初元(或者上元)。政權的更迭,往往選擇元日,帝王即位必有盛典,典禮的儀式日益繁複。

嘉禮範圍很廣,除上述諸禮外,還有正旦朝賀禮、冬至朝賀禮、聖節朝賀禮、皇后受賀禮、皇太子受賀禮、尊太上皇禮、學校禮、養老禮、職官禮、會盟禮,乃至觀象授時、政區劃分等。

三、禮樂文化的形成和影響

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錢穆在《周公與中國文化》一文中,對周公“制禮作樂”的要義給予了明確解釋:“封建之要義,在文教之一統。故推及西周封建制度之極致,必當達於天下一家,中國一人。太平大同之理想,皆由此啟端。故周公制禮作樂之最大深義,其實即是個人道德之確立,而同時又是天下觀念之確立也。”

說明《周禮》之“禮”,實際上兼有宗教、政治和倫理的功能,既是維繫政綱、社會秩序的典章制度和天人合一、上尊下卑的綱常倫理,又是君子之“德”的體現,可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行為規範。

禮樂教化的核心是“和”。即禮主外以導其志,樂主內以和其性,使神人相和,禮樂相和,天人相和,人人相和。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在西周人看來,殷商統治者由於荒淫無道而導致滅亡,深知“天命靡常”的道理,於是建構以人治為中心的禮樂制度,把殷商尚武、尊神思想轉化為尚德、修身思想,提倡敬天保民、以天為宗、以德配天,當是巫術性禮樂文化的本質體現。

他們一方面宣揚自己上承天命,突出其合法性和神聖性,一方面透過歌頌先王的功德,確立人格規範,為時人和後人樹立楷模。透過統治階級和上層貴族的“敬命”、“敬德”,為國人樹立起一套自我約束的信念和模範,從而實現人倫和諧的社會理想。

首先,《周禮》建構的以人治為中心的政治制度體現了“和”的追求。以禮樂為核心的統治制度內容十分廣泛,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法制等。

宗法制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確定了政治權力和財富的分配原則,和分封制配合起來,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一套等級制度,嚴格規定了上下級和各自應承擔的義務,形成了以天子為核心的金字塔式統治網路。

嫡長子繼承製確立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王位、宗子繼承製度。它以犧牲立賢為代價,以國之“和”、貴族宗族內部之“和”為目的,避免王位紛爭、解決王位和平繼承與過渡問題,和“君統”、“宗統”繼承問題,從而達到國家穩定、和諧、有序發展、長治久安的目的。

實現“和”之上的小康社會,是中國古代君王和聖賢們的治國理想。《禮記•禮運》篇中有三段精彩的論述,一是關於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論述,一是關於“肥”的論述,一是關於“小康”社會的論述:

“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

最新小說: 天道遊戲之最強玩家 網遊:我!唯一內測玩家 全民轉職:開局散人,技能超進化 非酋在荒野求生遊戲成為一方大佬 煉器師弱?起手傳說級外骨骼裝甲 修仙遊戲反饋,我打造無敵宗門! NBA:生涯報銷?開局三分必中 王者,我,射手路的大爹 彈丸論破:黑幕遊戲 王者:我,KPL對抗路新神 全民求生:沙漠開局,種出個帝國 全球求生:從惡魔開始百倍暴擊進 系統不讓在蟲族吃軟飯 逗比勇者 王者:開局擊敗銀河戰艦 趣談百家姓 一城煙雨一層紗 主業抓鬼,副業找個霸總談戀愛? 足球,我們的理想 智慧的明燈與心靈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