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朋友們可能見笑了,你的童年怎麼總與雞蛋情有獨鍾呢?確實,雞蛋與我有不解之緣。你知道雞蛋是什麼嗎?簡單的看成雞蛋那就大錯特錯了。那是錢,那是燈油鹹鹽,那是鉛筆橡皮……,您認為那光是吃的東西嗎?我之所以能在9歲上學,一半的功勞歸功於雞蛋。
我四伯伯比我大8歲,和我同一年上學,我五伯伯比我大3歲,我上三年級了,他才上一年級。就是因為他們沒沾著雞蛋的光,這是後話。
解釋一下:在我們當地,凡是父親的弟弟都叫伯伯,父親的哥哥都叫大爺。對於當時山村貧困的農民家庭而言,雞蛋基本上不是用來吃的東西。當然,每年也都有固定吃的日子,那就是五月節在粽子鍋裡煮,據說有特殊味道。關鍵問題是不過五月節也沒吃過煮雞蛋,怎麼進行對比呢!五月節也不是隨便吃,按照慣例是每人兩個,是不成文的規定,這就意味著每人每年只有吃兩個雞蛋的機會。
現在的養生專家說,每天早晨吃兩個雞蛋如何如何健康,我從來不相信這些如何,因為在我20歲之前,從來沒如何過。年輕的朋友可能要問:“過年不吃雞蛋嗎?”這可是純屬搞笑。誰家小雞十冬臘月下蛋呢?您以為是現在的養雞場啊!
偶然,有一年五月節我家每人意外分了3個雞蛋,真是法外開恩,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反正這是天大的喜事,破天荒第一次,不能亂問為什麼,更不能說吃不了。人家大仙一口氣能吃5個呢,偷著樂去吧!
當然,這3個雞蛋我們每個人肯定各有獨特的恰當安排。第一,肯定不能在吃飯的時候吃;第二,肯定不能在一天內吃完,應該是細水長流。二弟皮文起就沒把時間安排恰當,過完節七、八天了,手中還存著1個。他白天裝在衣兜裡,不時地伸進手去摸摸,偶爾也拿出來瞧瞧。晚上放到枕頭底下,是否半夜醒了還得摸摸?沒人注意。但每每街上孩子多的時候,他就有炫耀的市場了,不時的拿出來顯擺顯擺,好像有個雞蛋身份也跟著提高了。大家爭先恐後的一飽眼福,有的還想動手摸摸,那可是異想天開。二弟也是講原則的人,摸摸也可以,但不能拿。看著大家羨慕的眼光,二弟有多少驕傲自豪和心滿意足,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總感覺有點不對勁,這五方六月大熱天,雞蛋會不會變質?勸他還是一狠心吃了吧。他不肯,看樣子還想留著繼續饞人兒玩呢。再三勸導,他終於小心翼翼的把雞蛋磕開了,立馬一股臭味兒撲鼻而來。二弟頓時驚呆了,像個小傻子,半天才哇的哭出聲來。這可就無論如何也哄不好了。媽媽急忙出來問我:“你打他了?”我說:“沒有,是他的雞蛋放臭了”。當時,若是有個雞蛋給他補上,立馬就會破涕為笑了,可那是萬萬不可能的事。媽媽也哄他:“等明年多給你煮一個”。一竿子支到下年去了。可媽媽並沒撒謊,今年端午已過,屬實難辦了。現在的孩子們能因為一個雞蛋嚎啕大哭嗎?
除了五月節,還有看到吃雞蛋的機會嗎?有讀者可能說,你寫錯了吧,是吃到,不應該是看到。沒錯,就是看到,吃到是千載難逢的事。比如說,大仙吃雞蛋,來了客人,婦女做月子等,可以看到別人吃,但自己吃不到。給客人炒雞蛋,客人吃飯時連看都不讓看。
大米飯、雞蛋糕子是當時上等的待客佳餚,平常幾乎沒人能吃得起。來了客人,絕不允許小孩子上桌,必須攆到屋外邊去,這是家家的規矩。不像現在,孩子先上桌,幾乎各個都是小祖宗。那時小孩子們有個俏皮順口溜:“大米幹看,雞蛋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