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老師就不允許用鉛筆寫字了,一律改成蘸水筆。蘸水筆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筆桿,一部分是筆尖。筆桿上細下粗,下邊可以插進筆尖,二者一組合就是蘸水筆了。筆桿都是用木料製成的,一般不超過2角錢1支。筆尖就是幾分錢。但有時也可用秫秸杆代替就不用花錢了。缺點是不耐用,且秫秸瓤子容易吸墨水。
蘸水筆是當時的主要書寫工具,比較普及,而且已經歷史悠久。筆桿子就代表文化,所謂筆桿子厲害,就是表示文化水平高,寫作能力強。早在清朝時期,李鴻章就提出了“三杆子”:槍桿子、筆桿子、二桿子。槍桿子打天下,筆桿了有文化,二桿子天不怕地不怕。
毛主席早就論述“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而筆桿子就代表文化、學問、知識。雖然那時候已經有了自來水鋼筆,但很少有人用,起碼在我們班一直到小學六年,沒看見有哪位同學使用鋼筆。我估計還是因為買不起,雖然那時的1支普通鋼筆價錢就是1元左右錢。
蘸水筆雖然用不了多少錢,但帶來的麻煩太多。其中最主要的麻煩就是墨水。當時習慣叫“鋼筆水”,也叫“顏色水”。因為這種顏色水是用”顏色片”自己配製而成的。顏色片供銷合作社有賣,好像是一、二分錢1片,像現在的蘇打片一樣大小。放在瓶子裡用涼水慢慢沏開,水與顏色片的比例應該合適,不然太深或太淺。
問題隨之而來了,當時沒有什麼合適的瓶子,哪家都不吃藥,也沒什麼藥瓶子。當時最珍貴的瓶子就是盤尼西林瓶,也叫“大油瓶”,也就是油制青黴素瓶,都是外國進口藥,比淘登金子還困難。這種小瓶子有膠蓋,不灑水,密封嚴實。
不知爸爸從哪弄來個小瓶子,還沒有蓋。我在瓶脖子上栓個繩,上下學拎著,冬天拎到學校整個凍成冰塊了。有的同學用手化,有的在爐子上烤,有的用哈氣。關鍵是手還凍得冰涼呢,怎麼才能化開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開凍了,結果弄了一手焦藍,有時就蹭到臉上、鼻子上、嘴唇上。等放學回家媽媽一瞧樂了:“看你那臉咋整的,像個花狗腚似的”。花狗腚什麼樣我還真沒看見過,媽媽太會形容,太有想象力了,虧得沒念過書。我忙照鏡子一看,臉上好幾塊藍色,原來花狗腚就這樣。關鍵是上嘴唇上還有一塊,像長出了鬍子,嫣然一個小老頭,確實招笑。
當時,老師也不用鋼筆,都使用蘸水筆,只不過老師判作業時使用的是紅色鋼筆水。老師使用的鋼筆水也有藍色的,但比我們的高階,都是買成瓶的,那個瓶像雪花膏瓶差不多,不是用顏色片沏成的。有時候學生的鋼筆水灑了,老師就倒一點點給學生,但馬上就起了沉澱性的化學反應。因此,我們也把老師買的成瓶鋼筆水叫“電水”。
那時候,我們夢寐以求的事就是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自來水鋼筆,但一直到小學讀完,這個願望才在考中學前夕實現。而這隻鋼筆陪伴我讀完了中學,並用它考上了中專,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