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朝陽地區年節,平常吃餃子幾乎都蘸蒜泥吃,不知別的省市有沒有這種習慣。做法就是把扒好的蒜瓣放在蒜缸子裡,用蒜錘搗碎,也叫砸蒜。然後,根據個人口味加醬油,醋,味素,香油等等勾兌即成。這種搗蒜的做法也被聰明人”引經據典”,演變成俗語叫做“亂搗蒜”,形容做事沒有章法,沒有秩序,胡亂來一陣。
到了飯店就沒這麼細膩了,那一頭大蒜往飯桌上一放,自己扒成蒜瓣,用牙咬著吃,這種吃法美其名曰:“牙搗蒜”。免去了好多麻煩,在70年代牙搗蒜還比較時髦了一陣子,好像吃牙搗蒜比較高雅,新穎時尚,也是個新名詞。以往,天知道什麼叫牙搗蒜哪!
話說1972年正月供銷社一個售貨員小崔請客,他們家離木頭城子12裡地,我與信用社兩位同志一起騎腳踏車去了。到了小崔家,先到的就我們三個人,我們上炕坐著閒聊,小崔幫他媳婦在外屋忙活。
等了大半天,開始放桌子準備吃飯了,還沒有其他客人來。看樣子小崔媳婦很著急,還有別的客人沒到,因為當時沒有電話,更沒有手機,不好聯絡。菜已經做好了,主食是餃子也包好了,就等著還未到場的客人,當然,我們仨也不知道小崔到底都清了誰,估計不可能光我們仨。
小崔媳婦屋裡屋外走了好幾趟,脫口而出:“怎麼還不來呢?該來的一個沒來,不該來的都來了!”
我們仨一聽,當時就不樂意了,咋聽著那麼不是滋味兒呢:“怎麼著?聽你這話,我們仨都是不該來的唄?這可是你們家小崔請我們來的,不行咱們走!”我們假裝要下炕走人。
小崔忙說她媳婦:“你瞎說啥呢?這是我費勁請來的高貴客人。”
他媳婦也忙解釋說:“我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
實際上我們並不怪他媳婦,誰都沒生氣,也知道他媳婦不是那個意思,因為她是農村人,沒啥文化,可能他們請了村裡人或村幹部,村裡人他們當然都熟悉,我們仨她都不認識。她的意思可能是:認識的人一個沒來,來的都不認識。
等到最終還是我們仨。小崔說:”不等了,吃吧!”我們四個就開懷暢飲。信用社高主任說:“餃子也一塊煮上吧,連吃帶喝,餃子酒,越喝越有。”等餃子端上來沒有蒜泥,看樣子是沒砸。高主任怕給人家再添麻煩,客套地說:“蒜泥就別砸了,來點牙搗蒜吧,牙搗蒜更有滋味兒。”這時,小崔媳婦馬上就去外屋了,我們接著喝酒吃菜吃餃子。
快吃到一半了,這個牙搗蒜還沒拿上來,信用社老張發話了:“這牙搗蒜怎麼還不拿上來?快吃完了!”話說的好像挺不客氣,實際沒關係,因為都跟小崔關係很好,說話也沒必客氣。但我因為歲數最小,就20多歲,輪不到我說話。
小崔媳婦馬上在外屋答應:“馬上!馬上就好!”片刻把一個蒜碗放到桌子上,大家一看,到底還是費事砸了,而且砸得非常細膩,粘粘糊糊。高主任說:“看看!太不好意思了,又讓你多費事了。”
正月,農村都是兩頓飯,酒足飯飽,表示感謝!太陽也快壓山了,還有10多里地趕路,我們張羅著下地走。這時,小崔媳婦說話了:“下次你們再來,要啥吃給你們做啥吃,就是有一樣,你們千萬別說要牙搗蒜了,你們木頭城子人吃得太古怪了,蒜缸子搗的蒜都不吃,還非得要牙搗的,一瓣一瓣嚼碎又吐到小碗裡,這半碗蒜得嚼一陣子,你們著急吃,可我現在這腮幫子、牙花子,滿嘴還都是又疼又麻的呢!下回再要牙搗蒜,說啥也不給你們嚼了!”看樣子又生氣又委屈。
哎呀媽呀!怪不得牙搗蒜那麼長時間沒拿上來,原來都是用嘴嚼的呀!誰的嘴那麼扛辣呀?鐵嘴鋼牙!再看看她那滿口的牙齒焦黃,可能一輩子都沒刷過牙!可能那時候的農民還沒有刷牙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