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有讀者會說:“吃個大餅子再平常不過了,何談奢侈二字?”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朝陽乃至東北,大餅子是家常便飯,司空見慣,毫無出奇之處,在解放後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是家家戶戶的主食,現在大街上也天天看到大餅子的身影。大餅子的食材主要是苞米麵、高粱面的,也有高粱面、玉米麵、黃豆麵混合的三合面,再加點白麵就是四合面。
而我小時候吃到的大餅子,以上幾種都不是,但比以上幾種都好吃得多,是當時農家最奢侈的大餅子,它的主要食材是小米子面,加小米子粥,然後再加適量的黃豆麵和成,做出來的大餅子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比任何一種大餅子都好吃,而且扛餓。這種大餅子哪位讀者吃過?我相信吃過的人很少。
這種大餅子是奶奶的傑作,雖然特別好吃,但不能常吃,每年只能吃三四次,當時不知道為啥不能經常吃,或者像苞米麵餅子那樣天天吃?後來考慮,可能是小米和黃豆產量都很低,常吃恐怕是吃不起的緣故。
自從8歲與爺爺奶奶分家另過後,再沒吃過這種大餅子。不知是媽媽不會做?還是因為食材太珍貴?我從來沒問過母親,直到成年以後,到母親去世,一直沒問過。
但是,分家後,我看見老伯伯曾經拿著這種大餅子吃過幾次,因為小米麵黃豆大餅子有一種特殊的米黃色,與苞米麵餅子的黃色有所不同,外觀也比較細膩,雖然色澤相近。說明在分家後奶奶還是做過幾次小米黃豆麵大餅子的。那時候我就懂得這種大餅子是很金貴的,我們剛剛分家,底子薄,沒有吃這種大餅子的實力。
順便說幾句那時候的社會狀態或形式,分家時,我虛歲8歲,正好是1954年,新中國剛剛成立5年,農民土改分了田地都在一家一戶的單幹,到1956年開始搞互助組,合作化,1958年就成立了人們公社,土地就全部公有制了。1984年人民公社解體,土地重新歸個人所有,這很多人就知道了。但80後40多數的人還不太瞭解或沒真正經歷過這段歷史。
話說回來,一直到我自己1967年成家後,仍然沒做過這種大餅子成,還是隻停留在回憶奶奶貼出大餅子的味道,70年過去了,感覺那種味道還是口留餘香。目前,也沒看到有這種大餅子出售,似乎有失傳的傾向。我的文章發出後,是否能作為一種提醒?如果市場上能出現這種大餅子的身影,我的這篇文章屬實就算沒有白寫!也許為我們現實生活增添了一道美食有所貢獻。
那麼,現在還沒有實力做這種大餅子嗎?肯定不是,只是因為我太懶了,嫌麻煩,另外也是沒掌握奶奶製作這種大餅子的真實工藝。如果有不嫌麻煩的讀者可以根據大致配料試驗製做。具體說各佔多少比例,是否發麵,我都說不準。別忘了,製做成功的話告訴我一聲嚐嚐噢!看看是不是當年奶奶做出的那種滋味兒。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