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久前,我萌發了寫點回憶錄的遐想,因為見到好多中、青年人,甚至某些領導幹部,不大瞭解中國解放初期的歷史狀況,每每提及時,他們常有逆反心理:“都什麼年代了,還提你們那些陳穀子爛芝麻的破事”。
正因他們沒經歷過那段歷史,不知道過去,或者忘記了過去,忘記了老一輩革命家從一窮二白、三座大山下把全國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的艱難萬苦,忘記了解放初期的百廢待興。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確實有人背叛了初心,不思為人民服務、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甚至貪汙腐化蛻變成蒼蠅老虎。
為了使我們年輕一代或幾代人永遠記住過去,戒驕戒躁,不忘初心,我感覺有責任,有必要,讓他們瞭解那個難忘的歲月。
然而,眾所周知,但凡回憶錄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名人的專利,像我這樣的無名之輩,沒有豐功偉績、沒有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偉業,何敢動此念頭?誰不怕貽笑大方?
為此,我請教朝陽作家協會鄭海濤主席、文翔書院秦朝暉院長等,卻意外受到鼓勵。他們說:”目前,國內正缺乏這種民間的、通俗的、普通百姓的、五、六十年代的農村生活作品”。我回味一下,興許正是如此。因為大人物的回憶錄已經鋪天蓋地了,而名不見經傳、小人物俗不可耐的山村野史有可能在犄角旮旯變成鳳毛麟角,也未可知。於是我總算有了點勇氣,躍躍欲試。
何況,遙看中國數千年,95%以上的人群主體就是人民大眾。毛主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不應該節省出點筆墨記述一下這95%之內的真實歷史嗎?
寫出來的是歷史,講出來的是傳說,添枝加葉是演義。既然是回憶錄性質,必須確保真實性,按所見所聞所經歷的本來面目去寫作,才不失真正歷史的原生態價值。雖然可能不作為正史,或許有額外的參考價值。
我的老家在朝陽市龍城區召都巴鎮李杖子村皮杖子村民組,17歲之前在村、鎮讀小學、中學,最遠的距離是到過朝陽市街內,不過30華里。1963年有幸考入當時的旅大市衛生學校(現大連大學醫學專科學校),才算見到了大世面。所以,我的見聞恐怕是坐井之蛙。
但是,我的家鄉也是中國農村的組成部分,雖然是冰山一角,但反映出的太陽光輝可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雖然我已主編出版過5部醫學專著,但是,此拙作是本人文學史上的處女作,談不上水平,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本拙作預計陸續發表99篇文章,按年代順序紀實獻給廣大朋友!敬請審閱並多提寶貴建議。謝謝!多謝!
皮鎮江 2023年8月10日於遼寧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