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從我記事到1954年上小學、整個皮杖子、上下村沒看到誰家有鐘錶之類的計時物件。因此,也沒有幾點到幾點之類的時間觀念。
那麼,當時農民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呢?大家採用的方法很多。如透過太陽、月亮、星星、天亮的程度,房屋、竿子樹木等影子移動,大概瞭解時辰;有點知識的人懂得一天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沒有這方面知識的人用大清早、東方亮、老爺兒(太陽)呲牙、老爺兒一竿子高、太陽到糞筐子那了、正晌午、太陽偏西、傍黑天、掌燈時候,連黃昏這個詞都很少用。也有的用一氣活的時候、兩氣活的時候。時間長短用抽一袋煙、一柱香、打個盹兒、一頓飯的時間等。
白天還好說,晚上怎麼判定時間呢?通常是觀察3個星星,老百姓叫大毛楞、二毛楞、三毛楞。從黑天出星星開始,3個星陸續從東方升起。老百姓的諺語是:“大毛楞出,二毛楞攆、三毛楞出來白瞪眼”。就是說亮天了。還有說:“大毛楞跑,二毛楞顛,三毛楞出來亮了天”。我們小孩子常拿這些當順口溜,覺得挺好玩。這3顆星都很亮,不難從天上找到。但究竟叫什麼星誰也不知道。後來,我查了資料,分別叫長庚星、天狼星、啟明星。
其實,在平常日子裡,農民勞作一天都很累,黑天就睡覺了,哪有時間管誰跑誰顛。再說了誰家沒事隨便點燈熬油啊,那都是大人孩子捨不得吃的雞蛋換來的。關鍵是年三十晚上,如何掌控好這個時間。因為,子時是一個關鍵時刻,牽涉到除夕、辭舊迎新、敬天地、拜家堂、發紙、放鞭炮、年夜飯等等。嚴格說,子時是23點至第二天凌晨1點。每個時辰兩個小時,24時為子時的中間,這是陰曆。按陽曆說,超過24時為零點,才屬於第二天或下一年了。而陰曆進入子時即23點就算第二天或第二年。
雖然那時候沒有鐘錶,更沒有像現在這樣中央電視臺的報時,但對時間的掌控基本上準確無誤。因為,天上有時鐘,那就是三星,老百姓也稱之謂“三星高照”。說來宇宙非常奇妙,鬼斧神功。每當大年三十左右的一段時間,天空的南方都會出現並排的、距離相等的3顆耀眼星星,稱為“三星”。三星就如同晚上的太陽一樣,在黃昏時,準確從東方升起。當升至天空正南方最高點時,就是午夜的24點。哪位讀者不信,年三十可對照一下。
當時,我們也僅僅知道三星晌午,到發紙放鞭炮時刻了,其它一無所知。後來,檢視資料,略知一點,也並不懂。說這三顆星叫福、祿、壽三位星君,位於獵戶座的參宿一、參宿二、參宿三,距地球約1200多光年,大小能裝下8000個太陽,亮度是太陽的30多倍,溫度是太陽的4倍……直到1954年秋季上李杖子小學一年級,我才在老師辦公室看到一座掛鐘。為什麼叫掛鐘,因為掛在牆上。我敢確定,全大隊唯有學校有,大隊部也沒看見有過。
學生的每節課是有時間的,上課下課由老師敲鐘,其實就是掛在樹上的犁杖鏵子。但是,從那時起,應該是有了鐘點的概念。然而,農民們並未因為學校有了掛鐘而改變了他們的時間觀念,還是以大毛楞、三星為標準。後來,不知道從哪年開始,農民家逐漸出現了小鬧錶,也叫“馬蹄表”。那時沒有年份的概念,只知道是9歲上學,當然也不知道是虛歲,因為沒聽說有虛歲、週歲的說法。
當年民間最早出現的是馬蹄表,大小形狀酷似馬蹄子,一天一上勁,也叫上發條,價格是7、8元不等。後來就出現了掛鐘與座鐘,比較大而且先進一些,因為半個月上一次發條就行,價格均在45元左右。至於手錶更是後來的事了,60年代結婚彩禮的四大件就是:掛鐘、手錶、腳踏車、縫紉機。一般人家是買不起四大件的,不亞於當今的三金、轎車、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