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驕陽似火,長安城中熱浪滾滾,彷彿整個大地都被置於巨大的蒸籠之中。皇宮內,唐太宗李世民正於御書房中審閱奏章,眉頭微皺,似在思索著諸多國家大事。那御書房內,四周擺放著高大的書架,上面堆滿了各類典籍與奏章,李世民坐在寬大的書桌後,背後牆上掛著一幅大唐疆域圖,彰顯著帝國的廣袤。
此時,吐蕃贊普棄宗弄贊派遣的使者已抵達長安,正候於朝堂之外。那使者身著獨特的吐蕃服飾,雖長途跋涉而來,卻仍透著一股堅毅與恭敬。他站在朝堂外的迴廊下,看著周圍威嚴的建築與穿梭的侍衛,心中既有著對大唐繁華的驚歎,又有著對此次使命的堅定信念。
李世民得知吐蕃使者前來進貢並再次請求聯姻之事後,心中泛起了層層漣漪。他深知吐蕃在西南邊陲的影響力日益漸長,若能透過聯姻達成友好合作,於大唐的穩定與發展自是益處頗多。然而,這其中涉及諸多考量,包括與吐蕃的文化差異、政治平衡以及國內各方的態度。
李承乾身為太子,聽聞此事後,率先來到御書房。他恭敬地行禮後,說道:“父皇,吐蕃求親之事,兒臣以為當慎重考慮。這聯姻雖可結兩國之好,但吐蕃地處偏遠,風俗與我大唐迥異,兒臣擔心日後會有諸多不便與隱患。您想啊,吐蕃之人多以遊牧為生,逐水草而居,與我大唐的農耕文明大相徑庭。且他們的禮儀習俗、宗教信仰皆與我們不同,公主若遠嫁過去,恐難以適應。況且,若公主遠嫁,兒臣實在於心不忍。就像那嬌嫩的花朵,要被移栽到寒冷的荒野,兒臣實在是心疼。”說罷,他微微低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憂慮。其實,李承乾心中還有另一層擔憂,他生怕這聯姻之事若是處理不當,會影響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畢竟任何外交決策都可能牽動國內的政治格局。
李世民抬眼看向李承乾,平靜地說道:“太子所慮,朕亦知曉。但吐蕃近年來勢力漸強,若能以和親安撫,可保邊境安寧,於我大唐百姓亦是幸事。此乃關乎國家大局之事,不可僅因兒女情長而罔顧。你看那歷史上,多少戰事因邊境不安而起,若能以一女子之身,換得萬千百姓之安寧,亦是值得。”
李泰聽聞訊息後,也匆匆趕來。他進殿後,行了個大禮,便侃侃而談:“父皇,兒臣覺得這吐蕃求親乃是一個契機。若能應允,我大唐可藉此機會深入瞭解吐蕃,傳播我大唐文化與禮儀,使其漸染華風。且可在貿易往來上,互通有無,為我大唐開拓更廣闊的商路。兒臣願為此次聯姻之事出謀劃策,確保萬無一失。吐蕃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若能與大唐聯姻,我們便可將其精心雕琢,使其成為我大唐在西南的有力盟友。”李泰心中暗自盤算,若能在此次外交事件中嶄露頭角,必定能在父皇面前增添幾分光彩,對自己爭奪太子之位也大有裨益。他眼神中閃爍著自信與期待,彷彿已經看到了自己成功促成此事後的榮耀場景。
李治則靜靜地站在一旁,他年紀尚小,對於這種複雜的外交事務似懂非懂。但他看著父皇和兄長們的討論,心中暗暗發誓,定要努力學習,日後也能像他們一樣在朝堂之上應對自如。他清澈的眼眸中透著一股堅定,心想:“我雖現在還不能如兄長們般出謀劃策,但我可以用心聆聽,增長見識。就像那幼小的樹苗,默默吸收養分,以待日後長成參天大樹。”
李世民聽了李泰的話,微微點頭:“青雀之言,亦有幾分道理。這聯姻之事,確實需從多方面考量。”
隨後,李世民宣吐蕃使者覲見。那使者昂首挺胸步入大殿,行吐蕃大禮後,恭敬地獻上貢禮,並再次表明贊普求親的誠意:“大唐天子陛下,我吐蕃贊普仰慕大唐風範已久,願與大唐結秦晉之好,共促兩國繁榮昌盛。我吐蕃雖地處偏遠,卻也有廣袤土地與眾多子民,若能聯姻,必當對大唐忠心耿耿,絕無二心。我吐蕃的駿馬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