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當然,那是非常久遠的事情了。、,
“至少就目前看來,歐美列強不會為〖日〗本火中取栗。”馮承乾點了點頭,說道:“我們不用理會〖日〗本的停火請求,但是必須把握好分寸,在外交上不留把柄。,…
“問題是,該怎麼做?”“給予正面回答,但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讓〖日〗本從朝鮮撤軍。”
“這”吳鐵生遲疑了一下,說道“恐怕辦不到。”
馮承乾笑了笑,說道:“我也不指望日軍在彈盡糧絕之前離開朝鮮,但是我們必須表明立場,提出我們的要求。”吳鐵生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說道:“你的意思是,只要〖日〗本不肯答應我們的要求,我們就不接受停火。、,
“正是如此,反正我們不能什麼都不做,對吧。”
兩人說好後,吳鐵生就去找到外長周仁康,讓他對美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轉交的停火請求做出正面答覆。
當時,〖中〗國對停火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日軍必須全部撤離朝鮮,給予朝鮮王國正式的獨立地位。二是〖日〗本放棄篡奪的琉球王國,回去琉球王國的獨立地位,並且承認〖中〗國是琉球王國的保護國。
前者是馮承乾提出來的,面後者是周仁康加進去的。
必須承認,周仁康是個很有頭腦、也很有戰略眼光的外交家。在他提出讓〖日〗本放棄琉球群島之後,立即得到了馮承乾的支援。原因很簡單,如果琉球群島一直在〖日〗本控制之中,〖中〗國海軍就得呆在東海里面,很難在戰時順利進出西太平洋,也就沒有與〖日〗本海軍、甚至是美國海軍抗衡的基礎。
顯然,〖日〗本不可能接受這樣的要求。
當時,〖日〗本當局只透過德意志第二帝國,向〖中〗國表示,願意與〖中〗國共同管理、或者是分界管理朝鮮。
四月八日,周仁康以朝鮮王國為不可分割的主權國家為由,拒絕了〖日〗本的提議。
戰火沒有熄滅,而且愈發兇猛。
四月十日,〖中〗國軍隊攻佔了平壤南面,具有關鍵戰略價值的開城,開啟了前往朝鮮首都漢城的門戶。
同一天,〖中〗國海軍在對馬海峽攔截了一支前往朝鮮的〖日〗本船隊,擊沉與俘獲〖日〗本船隻八艘,斃傷俘〖日〗本官兵與船員上千人,還繳獲了上萬噸軍事物資。當時,由“古鷹”號等四艘重巡洋艦為主的〖日〗本艦隊就在一百多公里外。迫於〖中〗國海軍主力艦的威脅,〖日〗本艦隊並沒前來交戰。
四月十二日,周仁康採取主動,提出朝鮮的日軍必須無條件投降。
可惜的是,〖日〗本當局拒絕了這個要求,而且朝鮮日軍也沒有打算向〖中〗國軍隊投降。
十三日,馮承乾簽署了封鎖〖日的作戰命令,派出了〖中〗國海軍僅有的八艘潛艇,隨後〖中〗國公佈了封鎖海域的範圍。
名義上,所有前往〖日〗本的船隻都要接受檢查,而離開〖日〗本的船隻則要事先通報。
只是,介於歐美列強沒有與〖日〗本斷交,所以封鎖並不嚴密,僅是一種象徵,即〖中〗國海軍擁有封鎖〖日〗本的能力。
事實上,當時〖中〗國海軍只有八艘潛艇,而且其中六艘是隻能在近海活動的小型潛艇。
六艘小型潛艇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贈送給〖中〗國海軍的,而那兩艘排水量有一千二百噸,能到遠洋活動的潛艇,則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後處理過剩軍事物資的時候由〖中〗國海軍huā低價錢買來的。
大概是一戰的經驗,馮承乾並不怎麼重視潛艇。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打贏第一次世界大戰,靠的不是潛艇,
而是以戰列艦為核心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