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的“門包”制度。
其實哪個王公重臣的門房都是收“門包”的,但別人的“門包”是落在“門房”個人腰包裡的;而恭王府的“門包”,王府要從中“分成”。
這個主意是恭王的老丈人桂良替他想出來的。恭王府開支浩繁,入不敷出,恭王頗以為苦,於是桂良獻計,派“賬房”到“門房”坐著,客人給“門房”的“紅包”,一律先收上來,然後再將其中部分返還“門房”,其餘的,留在賬房。
以前給五兩的,現在就得給十兩。因為如果還給五兩,落到門房自個手中,就只有二兩、三兩,這個門,你還想進去嗎?
給十兩門房也不會有更好的臉色,因為落到他手裡的還是五兩。
大夥兒既知道恭王府有這麼個規矩,給門房紅包等於“孝敬”恭王,還能落下個名字,自然而然,恭王府的“門包”的“行情”就愈漲愈高,有的人甚至一掏就是一張一百兩的票子。
這種情況下,返還給門房的,就不止五兩了,會多一些,大概十兩八兩的樣子。
於是,真正把“小額納賄”變成了公開的“制度”。
恭王每天接見的客人是有數的,且都是高階官員。大多數低階的官員是由王府的長史接待的。很多時候根本無人接待,純粹過來打個花呼哨,就為了給門房送個“紅包”,在恭王府賬房那兒留個名字。
到了後來,情況發展到這種地步:該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辦的事,也先來恭王府“報到”,給了“門包”,再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這個“制度”確實解決了恭王的開支問題,但卻給不少清苦的中下級官員造成了不小的負擔。
*(未完待續。。)
出差,一更,抱歉
星期天正在改稿子呢,被派了出差的活計。明天一大早的飛機,得現準備十多份到了外地要用的檔案,非幹到半夜不可,今天晚上的這一更無論如何不夠時間收拾出來了。
今兒只有中午的一更,鬱悶,抱歉。
下個星期四(5月29日)回來,明天到大後天這三天(5月26日到5月28日),也得一天一更了,更新的時間安排在傍晚。
5月29日恢復一天兩更。
事出倉促,獅子再致歉意。
*(未完待續。。)
第三十二章 把柄
規矩如此,這個“門包”不能不給;給吧,大家夥兒比著,還不能少給。不少官員到恭王府辦事,辦的是公事,自家衙門也沒有報銷“門包”的花費的預算,辦公事掏自己的腰包,實在叫人想不大通。
因此,恭王府的“門包”,中下級官員中早已嘖有煩言,只是恭王自己對此並沒有什麼感覺。
小數怕長計,蔡壽祺算了一筆賬,每天到恭王府“投書、辦事、問訪”的,“少則數十,多則盈百”,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三年下來,“一人賄銀二十兩計,合凡百萬之數,實駭人耳目!”
這個數字確實嚇了兩宮皇太后一跳。
這些銀子都是光天化日下收的;私下底收的,不知道還有多少呢?
蔡壽祺寫道,“或雲恭王府開支浩繁,不得已而為之”,那麼這些錢都花在哪裡了呢?如果都花在迎來送往、資助貧困的官員、賞賜傳旨的太監等等上面,“尚有可宥之處”。實情如何呢?
蔡壽祺講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恭王在後湖旁的小鳳翔衚衕修了別邸,叫做“鑑園”。
這個園子的建築極盡巧思,第二進院落開始,費工無數,將地基人為墊高,每一進院落的地基都高於前一進院落的地基,造成層層“高第”的效果,最後一進院落的房屋已高過了後牆。
室內全以楠木裝修,間隔以花罩和欄杆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