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想法在陸平腦海裡迅速形成,依靠嵌入晶片的強大計算能力,很快就得到完善。
這個辦法到底能不能成,還得先做個簡單的試驗,進行一番驗證。
陸平暫時沒有通知其他人。
如今有了智慧晶片的輔助,他有什麼想法,只需要透過後土直接發出命令。
地球號的製造車間內,一個流水線自動啟動。
原材料很快被送到一個加工中心裡面,開始按照陸平勾畫的藍圖製作樣品。
幾天後一艘無人駕駛的飛船,脫離了地球號,向著空曠的星際急速駛去。
飛船疾馳了半個小時,與艦隊和雨星保持著一光分的距離,然後開始減速,停在了某處空間。
這時飛船的一個艙門開啟,從中飄出了一個略顯奇特的試驗樣機。
這個樣機造型古怪,外表看起來由兩部分獨立的部件組成。
中心是一個雞蛋大小的球體,在這個球體十幾米以外,有一個小型的聚變發動機。
兩者並沒有直接接觸。
發動機開始點火,強力的高能粒子流迅速噴出,發動機開始逐漸加速。
與此同時,十幾米以外的那個球體,竟然也開始同步加速。
從資料反饋來看,兩者的加速度完全一致,彷彿發動機的推力直接作用在球體之上。
很明顯,發動機的推力並沒有直接作用在小球上,可是小球還是產生了加速度。
這就是陸平想到的辦法。
兩個物體之間不發生接觸,還能實現相互作用力的辦法有很多,電磁力就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磁懸浮技術就是具體的表現形式。
只要將這種方式結合人造引力技術,加以改良,就可以帶動物體運動。
陸平造出的這個樣品,中心的球體可以當做雨星,離中心十幾米以外的發動機,其實也並不是懸空的。
中心的球體是一個宏觀原子的聚合體,發動機的位置正好處在它的視界邊緣。
發動機強大的推力,全部轉化成了電磁力,與宏觀原子的引力相互作用,從而推動小球的引力視界產生加速度。
從而帶動小球一起運動!
這是集合了電磁力與引力技術,一種非常簡單的組合應用,形成的新的驅動方式。
其核心是宏觀原子的引力場被推動了,連帶著小球同步運動。
實驗資料很快就反饋到了地球號上,陸平將這次試驗的各種引數進行了記錄,然後建立了一個分析模型。
再將雨星的相關資料代入模型之中,很快就得到了他想要的資料。
陸平的計劃就是在雨星的防護罩上,安裝大量的超大功率聚變發動機。
驅動雨星的整個地磁場和人造引力場,然後帶動著雨星進行亞光速飛行。
這個辦法也不是他憑空想象出來的,借鑑了人類以前構想的超光速飛行設想。
由於時間膨脹效應的存在,物體自身不可能達到絕對的超光速。
因而人類的科學家構建了一種模型,那就是飛行器本身只以亞光速飛行,然後以強大的外力彎曲飛行器所處的空間。
假設一艘飛船要從A點飛往b點,Ab之間的距離是十光秒。
如果以強大的引力將Ab之間的空間進行彎曲,從而讓Ab之間的直線距離小於一光秒。
然後飛船本身以絕對的亞光速,只花費一秒的時間,就能跨越彎曲以後的距離。
飛船繼續進行空間彎曲,飛往下一個十光秒之外的c點,然後Ab兩點之間的空間,沒有了外力作用,將會重新恢復原樣。
這樣飛船本身的絕對速度還是亞光速,卻在一秒之內就跨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