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個月後,大橋經過一番技術改造,在吊橋的基礎功能上,又新增了幾臺直通谷底的電梯。
經過上次的安全事故之後,阿發在谷底發現了宜居的自然環境。
那裡溫度宜人,空氣清新,有乾淨的淡水資源,而且還存活著大量的動植物種類。
整個大裂谷底部,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氣候,大自然孕育出了穩定的生態圈。
生態圈內的動植物也不是新生種類,都是藍星以前本就存在的物種,各種機緣巧合之下,在大裂谷底部生存了下來。
這裡的環境如此宜居,火種計劃也不需要再耗費人力物力尋找棲息地。當即決定,就以大裂谷底層為起點,開始改造末世之後的新世界。
既然這裡的自然環境已經足夠好,可以供動植物生存,那麼人造太陽計劃也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火種計劃的兩萬人,如今已經有一多半搬到了大裂谷居住。
經過數個月的努力,他們在這裡建立了初步的營地,電廠、農場已經投入生產。
現在正在谷底的崖壁上進行鑽探,準備建立一個地下工廠。
大裂谷底部其實可以算作一個盆地,可惜這個盆地長是足夠長,寬度卻只有1800米,而且中間還被一條溪流分成兩半。
為了不破壞這裡的獨立氣候,藍星人只能選擇將工廠建立在崖壁內部的山體裡。
說是山體,倒不如說是藍星的地殼更為恰當。
經過地質學家的考察,這裡之所以溫度宜人,是因為深度已經達到了藍星的中層地熱層。
而斷裂帶恰好處於兩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下水並沒有在大裂谷內狂暴溢位。
但是中層地熱的熱量,卻透過崖壁和谷底輻射了出來。
關於地下水的深迴圈理論,科學界一直沒有定論,只能將現在的情況,歸功於大自然的神奇。
藍星人摧毀了藍星的自然生態,但是大自然卻毫不吝嗇地再次給藍星人提供了棲息之地。
火種計劃的倖存者,到底能不能在這裡重建文明,還有待時間的驗證。
一晃就是七年過去。
新藍星的藍星人,已經將友鄰星系全面改造。包括三顆行星,全部披上了一層鋼鐵外衣,彷彿3頭猙獰的星際巨獸。
每顆星球的外太空,還停放著百萬的星際戰艦。
除了這些以外,他們還在友鄰星的外圍隕石帶內,建造了大量的炮臺。
這些炮臺、戰艦都由載入人工智慧子程式的機械戰士操控,而藍星人則是全部留在三顆戰星上,擔任著指揮中樞的角色。
新藍星的總體軍事實力,如今戰艦300萬,行星戰星3顆,星際炮臺數百萬。
比起陸平當初應對代理人艦隊時的實力,在數量上還要高出一籌。
這主要得益於他們的智慧生物基數多,而且比陸平得到未知訊息的提示更早。最重要的是,陸平向藍星人傳遞了二級文明的關鍵技術。
所以藍星文明的戰艦、戰星和星際炮臺,多少都一些人類科技造物的影子。
以相同的技術,打造相同的戰艦,從設計開始就具備一定的相似性。
就比如陸平吸收希亞文明技術造出的球型戰艦,其實和多面體戰艦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而此時在友鄰星系外圍,代理人的千萬戰艦經過7年的亞光速航行,終於抵達了他們的目的地。
千萬艦隊脫離亞光速狀態後,迅速擺開陣型,然後向著友鄰星內部傳送了一條資訊。
這條資訊傳遞到新藍星需要一個月時間,代理人的艦隊沒有急著進攻。而是分出一部分飛船,攜帶著全站儀裝置,將友鄰星系整個隔絕了起來。
一個月後,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