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澈腦海中飛速閃過關於策論的理解:“策論和現代的議論文道理相似,都要把論點當做寫作的中心。在此基礎上發散,分條析理,於立談之間樹聲望。”
“要贏得更多的人對策論的注意、賞識,讚許作者的觀點和才華,必須要突出獨特的觀點,一事一議,簡潔而有力,犀利而練達。”
“在藍星曆史上,從古至今策論名家輩出,漢代的晁錯、賈誼,唐宋的八大家,都有優秀的作品。這其中賈誼《過秦論》、柳宗元《封建論》以及蘇洵的《六國論》,更是被稱為歷史三大策論。”
“不過具體到本次的題目,就要著眼於保境安民這一核心論題。我記憶中的那些策論有些是水平太高暫時不適合現在寫,有些則是不符合論題要求,還有一些提出的對策內容則是因為社會環境不同而不合時宜。”
姜澈進行頭腦風暴,分析當今的局勢:大黎以武立國,各家修煉之道昌盛,威加四海,境內大多數地域早已是久無戰事,承平日久,只有邊疆地區不太平。
而放眼四維,形勢並不允許盲目樂觀,在北地有疏勒厲兵秣馬,秋冬時節屢次破關打秋風,更是在去年來了一次大的;南境百越之地雖是在前朝便已被征服,但是從未完全歸心,近年來暗流湧動有復叛風險;西域都護府則是面臨著景教東漸的壓力;四域的妖族也偶有作亂。
可以說,大黎王朝遠不像表面這般看起來穩坐釣魚臺,四面皆有潛在的敵人,只待大黎露出疲怠之時,便一齊衝上來分吃這塊令人垂涎三尺的肥肉。
不幸的是,大黎國內和平積習,守舊派把持政務,甚至是出現了武備鬆弛的情況。也正是因為如此,去年冬歲疏勒才能一舉攻破朔雲防線,給二州百姓帶來難以承受的災難。
然而,疏勒人的鐵蹄並沒有能夠一擊打醒尚沉浸在天朝美夢中的大黎臣民,很多人仍然認為大黎江山穩固,周邊的問題不過是疥癬之疾,不足為慮。
這不,疏勒人不講武德,來偷,來騙,來偷襲一時大意的大黎。等到回過神,朝廷援軍一出疏勒人便灰溜溜逃回草原。
想到這裡,姜澈不禁深深撥出一口氣,他可是真切的受害者,嘆息道:“孟聖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自古以來一個國家想要保持繁榮富強,就要時刻牢記忘戰必危的教訓。”
“當今大黎的境遇,倒是有幾分類似於北宋了,說起來神都城的富饒繁華相較於北宋東京汴梁城也是毫不遜色,要是毀於異族之手該是多令人痛心……”
想到這裡,姜澈靈光一閃:“戰備、北宋,有了,可算是找到一篇合適的策論了。”
“蘇軾先生所作的這篇《教戰守策》,簡直是為今日的題目量身定製。”
蘇軾以詩詞為後人所熟知。他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他的詩題材廣闊,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二人並稱“蘇黃”。
但其實他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書、畫、散文等方面均取得極高成就。蘇軾文章著述宏富,豪放自如,在宋文中屬於一流水平,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嘉佑年間,北宋受“三冗”問題困擾,各種矛盾日益尖銳。內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外有遼和西夏的威脅,可是當時統治階級卻被國泰民安、歌舞昇平的景象迷惑,殊不知實際上已經積貧積弱。蘇軾感到憂心忡忡,寫下這篇政論策論提醒世人。
當時的情況和今天是何等的相似呀!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姜澈回想《教戰守策》的內容,文章首先提出國家治理不能存在“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的思想;接著敘述“知軍備”的重要性與益處,但是後來的君王聽從迂腐無能之臣的建議,廢除軍備,潛在的危險浮現,動亂隨之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