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的追殺遠離,追獵者的速度總是要比逃跑者稍微快上那麼一點點的。這一守則,在這場騎兵追逐戰中,也並沒有絲毫改變。
但是,每每當後面的追獵者將雙方的距離拉近到二十步左右的距離時,逃亡者隊伍中落在最後面的騎兵便會互相呼喊著提醒,之後齊齊在馬背上回轉身,向追在最前面的敵人投擲標槍。
而無論是為了躲避標槍,還是為了躲避被標槍shè殺的前面同伴的戰馬或者同伴本身,追殺者的速度都不得不放慢——這樣,逃亡者和追殺者之間的距離,就再次拉開了。
這樣驚心動魄的一幕,發生在萬尼烏斯救下了馬克西姆一行之後的第三天。
在交代了馬克曼尼人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並送走了馬克西姆一行之後,萬尼烏斯立即命令所有步兵上車,大軍南下。
同時,萬尼烏斯將所有的rì耳曼同盟騎兵拆分成一百人一個的小隊,徹底的撒開,以步兵車隊為中心,對馬克曼尼難民和潰兵展開救援和接應。
無巧不成書的是,此時此刻,擊潰了馬克曼尼本陣並發現自己面前再無阻礙的克拉蘇,也在以同樣的方式做著相反的事情。
所有從馬其頓地區僱傭的輕裝騎兵,都被克拉蘇派出去,組成幾十人一組的捕奴隊,對沒來得及撤離的馬克曼尼老幼婦孺,以及之前僥倖從戰場上逃脫的馬克曼尼逃兵,展開了抓捕。
和來自卡帕多西亞的鐵甲騎兵截然相反,這些來自馬其頓的輕騎兵,無論人馬都不著甲。騎手只以一面小圓盾保護自己,配備著一支騎槍和一柄短劍,對抗步兵時使用騎槍刺殺,對抗騎兵時則使用短劍格鬥。
這樣的騎兵,用來正面和騎兵對抗難免有所不足,用來衝擊步兵陣列更是自尋死路,但用來追擊逃兵,卻是再合適不過的。
面對早已喪膽,又幾乎全部是步兵的馬克曼尼逃兵,即便是數量上處於劣勢,馬其頓輕騎兵們也能輕鬆解決。
馬其頓輕騎兵就這樣在馬克曼尼地區捕獵著這些已經失去自衛能力的本地人,將他們源源不斷的送回到克拉蘇的牢籠裡,為這個統帥增加著財富,和榮譽。
而克拉蘇自己,則安穩的率領著羅馬步兵主力,不緊不慢的前進著,同時接收著輕騎兵們的戰利品,似乎想要徹底的將馬克曼尼地區掠奪一空。
就在這種情況下,馬其頓輕騎兵遇到了萬尼烏斯麾下的rì耳曼同盟騎兵。
情勢頓時發生了逆轉。
就騎兵對抗用的武裝而言,rì耳曼同盟騎兵和馬其頓輕騎兵相比並無勝出之處,甚至還略有不如——至少,他們並沒有裝備騎槍。
但取代騎槍的,卻是產自rì耳曼青年公社工業區的要命的標槍。這些有著銳利槍頭和惡毒倒鉤的武器一旦刺入身體,便會立即造成可怕的傷害——而這在戰鬥中,毫無疑問是致命的。
儘管rì耳曼同盟騎兵並不擅長投擲標槍,但在二十步到四十步距離上用標槍shè中一個騎兵那麼大的目標還是做得到的。
於是馬其頓輕裝騎兵悲劇了。
正面對抗?還沒等馬其頓人衝到可以使用騎槍或者短劍的距離上,他們就已經被rì耳曼人的標槍迎面丟了滿身滿臉。
轉身逃命?雙方都是輕裝騎兵,速度差距幾乎完全沒有。而一旦馬其頓人被rì耳曼人追到四十步左右的距離時,老實不客氣的rì耳曼人毫不猶豫的對準馬其頓人的後背就是一標槍……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馬其頓人的捕奴隊通常是三五十人一隊,人數少的可能二十幾人一隊,而rì耳曼人的騎兵隊,除非有戰鬥減員,否則都是滿滿的一百人一隊……
短短的一天裡,雙方的騎兵隊發生了幾十次衝突,馬其頓人損失了上千人的同時貢獻了大量的短劍、騎槍,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