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幾件行李,徐文彬從“新湖嘉苑”出發,經繞城北口,一路高速到西州,車子抵達府前街“府前花苑”剛好正午十二點。他找個空檔地方停下來,到路口上的老地方吃了碗加荷包蛋的尖椒牛柳麵,這才叼著煙慢悠悠地轉回來,準備上四樓回家。
這一片小區是上世紀的八零後,齊刷刷的六層樓高,中間也偶有那麼幾棟是七層樓的,但都沒有電梯。八五年東州師院中文字科畢業,徐文彬回到老家海川等候分配。他的檔案從學校轉至西州教育局,在等候集中統一送往海川。當時各師範學校分配回到海川去的畢業生,他們的人事檔案陸續轉至西州教育局,再由市教育局集中起來統一郵寄到縣裡。當年,從西州到海川,一趟客車要跑八九個小時,交通很不方便。市教育局或是節約郵資或是工作忙不過來,或純粹就是圖個方便,總之,兩三個星期甚至一個月集中一批,用郵政專用的大帆布袋一裝,統一傳送到縣裡。就在這等候傳送的期間,徐文彬的檔案鬼使神差地被西化中學的邢華勝校長給蒐羅了去。
要說“無意間”拿去,是說不通的。沒有正式分配落實,人事科會隨隨便便讓他拿走誰的檔案?何況學校一級是不存放人事檔案的。其實說來簡單,當時的西化中學屬於工礦企業子弟學校,行政人事仍歸屬於西化廠,教育局只是“託管”並進行業務指導,所以西化中學和西化醫院一樣,受厂部委託,專門設有一個本單位人事檔案室予以保管。即便是張馨蘭從海川一中調過來,海川教育局將人事檔案寄往西州教育局,最後也是將它轉到學校的。七月上旬學校一放假,邢華勝就跑教育局要人去了,這是他在暑假中最最重要的工作,但幾趟下來收穫不大。想來也是,在“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分配原則下,如單靠西化職工子弟讀師範院校出來再回到西化中學教書,根本不可能滿足學校的教學需求。西化中學存在的特殊困難教育局一清二楚,所以每年的暑期,教育局多少也能協調出幾位各專業的畢業生分配給西化中學,幫助解決師資短缺造成的教學困難。而大凡縣裡有點關係的,早就做通了當地教育局的工作,聯絡好縣城的第一中學或城關中學,縣教育局自然早早地將預分配人員的名單報市局,查詢人事檔案,如有到了市局,縣局也就可以放心地簽發分配通知,讓他們在八月十五日前去學校報到。因為人事檔案只到縣教育局,學校不過是發工資的單位而已,對教育局來說檔案遲點早點接到問題不大。而那些不在縣教育局主動查詢之列的,基本上屬於“服從分配”範圍,這些“九九關係表”人事科上下比自家的門還清楚。
別人家或是祖上三代農民,徐文彬自嘲說,自家從唐宋之後就是“一脈相傳”的種地人家,體弱多病的父母省吃儉用供他讀書畢業,已經是幾代祖上燒的高香了!在老家青山,徐文彬見過最大的官是鎮上的領導,而且還是偶爾路過,聽別人稱呼“鎮長、書記”才知道的,至於個頭哪般模樣,還真的記不住。他也想去母校一中找一找老班主任,希望她能指點一二,或能留在縣城的哪所學校教書,可每次走到校門口,不管是人多人少,他都裝作是路過。回來想想,安慰一下自己,還是算了!他們這一批,東州師院本科中文就他和西村夫兩人。村夫這人腦袋尖筆頭快,據他自己說“最差也是西州報社”。徐文彬相信他有這個資本吹牛。受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影響,這傢伙在大二那年的暑期,就寫出一篇上萬字的長篇通訊《無悔的青春》,講述東州師院中文專業八二年畢業的嚴兵放棄分配省城東州的工作,踴躍參軍奔赴南疆,積極投身自衛反擊作戰,在前線英勇負傷的事蹟,同年十月在東江省大型文學期刊《東湖》上發表,一時間名滿校園,風頭無兩。之後,又陸續在省內外的報刊發表有數篇通訊報道,大三那年就受聘為晚報的通訊員了。何況他只是半個海川人,也許戶口早就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