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那些追星男們註定要失望,出現在《香檳沙隆》這部電影裡的絕大多數面孔,都在香檳沙隆戰役中陣亡。
在很多有心人的推動下,不到半個月,外籍軍團成為了真正的軍人的標尺,加入外籍軍團成為男子漢的象徵,“蘭芳”這個名字也一再被人提及,在這半個月內,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國家的新聞加起來還沒有蘭芳的一半多。
好吧,出了蘭芳之外,所有的國家都對國家形象沒有什麼概念,就連英國和法國也一樣,他們不想塑造國家形象,也無從下手。
想想看吧,現在的英國和法國還控制著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就算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想要塑造一個正面形象,能從哪個方面下手呢?
正義?公理?公平?
別搞笑了,如果都去說正義、公理、公平,那英國人和法國人怎麼解釋他們的殖民地?
所以西方列強制定的規則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落後就要捱打”,就是“紅果果的強權和霸權”。
也只有在這麼一個體系中,西方列強的侵略行為才會變得合法化,西方列強才會心安理得的享受他們搶來的一切,才會如此懼怕那些口口聲聲把“正義”掛在嘴邊上的後來者。
嗯嗯,如果那些堅持“正義”的人擁有了足夠的話語權,那麼他們會不會跟曾經的西方列強秋後算賬呢……
啊,那都是遠話,就目前來說,《香檳沙隆》這部電影滿足了大多數國家的需求。
蘭芳能從中獲得什麼也就不用說了,影片中雖然對法國人有所詆譭,但法國也有收穫,畢竟外籍軍團是屬於法國的外籍軍團,宣傳外籍軍團,也就等於是宣傳法國,世界大戰之後,法國人口銳減,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甚至連必須的國防軍都無法維持,法國人需要擴大外籍軍團的規模,來保證法國的安全。
影片中的反面角色是德國,但在德國,《香檳沙隆》這部電影居然很神奇的沒有受到抵制,反而因為一些反戰人士的推動,這部電影在德國也引發了轟動,戰爭的殘酷和慘烈令德國人心有餘悸,對戰爭的反思再次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思想。
在影片最後,吉拉爾丁的出現引發了整個德國社會的母性氾濫,銀幕上穿著一身小號外籍軍團陸軍制服的吉拉爾丁用冷酷的聲調為整部電影做了結尾,當德文版本在德國上映之後,幾乎所有的德國人都在問,那個小女孩說她是“德裔”是不是真的?她叫什麼?她在哪裡?他還好嗎?
於是幾年前那張秦致遠背對鏡頭抱著吉拉爾丁的照片又被人翻出來,照片上髒兮兮的吉拉爾丁看上去就營養不良,再看銀幕上的吉拉爾丁,她冷酷的近似高傲,果斷的近似決絕,鐵和血的氣質簡直透過銀幕傳遞到每一個德國人眼裡。
自從“鐵血宰相”俾斯麥去世後,有多久,德國人沒有感受到鐵和血了?
於是就在《香檳沙隆》在德國上映的第三天,有人就開始在威廉三世的皇宮前情願,要求威廉三世要做點什麼,把德國的女兒從蘭芳接回來。
威廉三世知道吉拉爾丁和秦致遠的感情,對此,威廉三世很清楚,想要讓吉拉爾丁離開秦致遠絕對不可能。
但這些事肯定不能明說,於是威廉三世換了一種更委婉的方式解釋:目前的德國,就算是把吉拉爾丁接回來,吉拉爾丁也無法向生活在蘭芳那樣自由的近似無拘無束,德國也無法向吉拉爾丁提供和蘭芳一樣優渥的環境,所以想要接回吉拉爾丁,先把德國建設好吧。
最起碼要和戰前一樣好。
相對來說,在美國,《香檳沙隆》的接受程度更高一些。
其實美國社會中有很多華人,大約從1850年左右,就有華人踏上了美國的土地,在之後的加州舊金山淘金潮中,更多的華人來到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