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重建工作就已經開始,奧爾巴赫為了建設教堂不是囤積了不少建築物資嘛,這些建築物資馬上就被捐贈出來,要為在“砍刀之夜”中失去房屋的波斯人和猶太人重建家園。
這可是捐獻,不是趁機抬高價格,也不是有諸多附加條件的“援助”,就是純粹字面意義上的“捐獻”。
真是雪中送炭,非常符合“主愛世人”的博愛精神,滿滿的都是人道主義。
蘭芳軍人也沒有閒著,軍隊嘛,帳篷多得是,軍人們馬上在已經變成一堆廢墟的城市旁邊興建了兩個營地,一個用來安置波斯人,一個用來安置猶太人,同時開始清理城市裡的廢墟,要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新城。
所以當美國人來到耶路撒冷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一個大工地。
真的是工地,覆蓋整個城市的那種,整個城市裡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場景,不管是軍人還是平民,不管是波斯人還是猶太人都在努力工作,城市裡的廢墟全部要清理出去,不管是新城區還是以前的老城區,其實城市建設都沒怎麼規劃,就是很隨意的大片零亂建築。
藉著這個機會,奧爾巴赫是要建設一座新耶路撒冷,一座美麗的、整齊的、有完整配套設施的新城。
相對於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教堂,這更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也只有梵蒂岡才有這個財力說建就建。
按照奧爾巴赫的計劃,原來的老城區會建設成完全是宗教設施的宗教聖地,新城區則被劃分為三片,一片給波斯人,一片給猶太人,最後一片留給天主教。
至於原來的東正教和亞美尼亞人什麼的,等等再說吧,他們原本就是被邊緣化的群體。
奧爾巴赫公佈了這個計劃後,馬上就受到波斯人和猶太人的歡迎。經過“長刀之夜”的洗禮,波斯人和猶太人都充分認識到,對抗帶來的只能是毀滅,合作才能共同發展,就算是要對抗,也總要先恢復元氣再說。
於是波斯教和猶太教的長老們接受了奧爾巴赫的調解,雖然在新城區看上去天主教的地盤最大,但城市總是在擴張的,現在的地盤沒有任何意義。
好吧,以上的說辭是冠冕堂皇的場面話,波斯人和猶太人能和平相處真正的原因是在長刀之夜中有太多波斯人和猶太人死去,這樣一來,生存空間的壓力馬上就少了很多,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糾紛。
這就好像是一盒蛋糕,如果蛋糕的總量不變,十個人分和兩個人分每個人分到的數量肯定不一樣,有些時候問題的實質就是這麼殘酷。
既然已經劃定了地盤,也達成了共識,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重建。
在美國人抵達耶路撒冷之後,猶太人有美國人幫忙,天主教有蘭芳人幫忙,原本是“地主”的波斯人成了最孤苦無依的那一個。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兄弟聯盟”的組織開始聲名鵲起,用所有人頭瞠目結舌的速度迅速發展起來。
別以為北非和巴勒斯坦距離不算太遠,巴勒斯坦人就應該知道在北非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兄弟聯盟”,在這個廣播還沒有盛行,電視和網路根本沒影的年代,資訊傳播的速度還是極端的閉塞,或許耶路撒冷的某些頭面人物知道“兄弟聯盟”的存在,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對“兄弟聯盟”真的沒什麼概念。
但隨著“兄弟聯盟”的聲名鵲起,這個組織很快就被波斯人熟知,並且被波斯人接受。
原因無他,“兄弟聯盟”做事足夠公平。
其實不管是蘭芳人還是美國人,對基督教徒和猶太人提供幫助都是義務性質的,這種義務難免會夾雜著某種意義上的高人一等,饋贈這種行為,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施捨,而“被施捨”的滋味肯定是不那麼好受,只是因為現實的殘酷,那些基督教徒和猶太人才會無奈接受。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