埂挖開一個小口,田埂外的水就會流進田裡,流遍壟之間的溝,滲透到莊稼的根部……”
農場主艾倫聽到這裡,不由驚唿起來:“我的天,那不就是節省咱們很多機器澆水的電力和損耗~!!”
在現代農業中,最大的支出,其實就是電力和農業機械的損耗費用。
用壟耕法這種原始的灌溉技術,雖然看起來節約不了多少,但是對於新歐洲這種,動輒一望無際的平原種植來說,任何一個微小環節的節省,統計下來就是巨大的差別。
蘇懷舉著摺扇,擋住刺眼的陽光道:
“在古代,華夏人利用這種方法,在降暴雨時,讓積水保持在莊稼兩邊相對低窪的溝中,莊稼不會被泡爛,旱季可以蓄水,這樣,除非大旱或者大澇,農業的收成都是有保障的。”
說著蘇懷蹲了下來,抬手比劃了一下那整齊的玉米稈:
“更絕的是,因為溝中的積水,會照成化學養料的堆積,每季莊稼收穫完畢,再將田重新耕一遍,這時壟就變成了溝,溝就變成了壟……”
田教授聽到這裡也忍不住驚唿起來:
“我的天……這也就是說,田地雖然每季都在種植,但是具體到每一壟的土地,實際上就是輪流休耕,可以大大保證地利!極大的減少農藥對土地產生的破壞!”
這話一嚷出來,埃博院長與其他人都是驚呆了,他們看著蘇懷正在端詳田地,俊秀的側臉,此時心裡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覺。
蘇懷隨口說出的這種壟耕法,不單單是解決了眼前的黃金蟻築巢的問題,更是對解決有機農業最頭疼的農藥汙染累積的問題,有巨大的幫助!
而蘇懷……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剛才說的這根壟耕法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埃博院長心情激動,盡力地控制自己劇烈起伏的唿吸,緩聲問道:
“蘇先生,這真的是你們華夏古法嗎?究竟是誰發明的?”
壟耕法在中國,是每一個農民腦海裡根深蒂固的概念,在蘇懷看來很平常。
可在歐洲是什麼時候才明白這個道理?是17世紀!!
也就是大航海時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時歐洲從亞洲學到的!
而在大災難中,正好失去了這個機會,接著機械化時代來臨,歐美農業進入大機械化時代,自然研究得也不是這個方向。
這也倒是了在這個時空,竟然沒有人懂得壟耕法。
蘇懷想了想,搖搖頭道:“我不知道,這在華夏,這事就好像不知道是誰發明的輪子一樣,不過我想壟耕法應該不是某一個人發明的,而是經過華夏很多代人的經驗累積得到的,沒有具體哪部史書有記載。”
說道這裡,蘇懷腦海裡卻跳出一個資訊:
“不過根據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描述,這個年代應該晚於公元前6世紀。”
埃博院長等人都互相看看,心裡都很想問:“李約瑟是誰?”
但是他們都忍住了,各個都是滿臉:“哦,原來是李約瑟”的表情,好像每個人都知道一樣。(未完待續。。)
第七百六十五章 華夏文明延續之迷
埃博院長望著蘇懷,心潮劇烈起伏著,直到此刻,他才能恍然感覺,蘇懷背後古代華夏文明究竟有多麼偉大和輝煌。
雖然蘇懷在各個文藝領域證明了華夏文化的輝煌,但是在埃博這種新歐洲學界的人眼中,這只不過是華夏人的自吹自擂罷了。
一個文明能夠長久不滅,最重要基礎不是詩歌,也不是餐飲,而是發達農業文明!
埃及文明,美索不達亞文明的輝煌一時,其實都是得益於有利的氣候條件和大河之間充足的水源。
可氣候一旦改變,遇到天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