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
“嗯,也好。”
“既然他們已經做出了選擇,也就意味著十二階法也不夠文的慾望了。其實十二階法前四階,界是來源,類是前提,域是位置,類是目的,而界內就是局面,虛的結果,但這個虛的結果也是內宇宙的真虛結合的結果,比局面更遠,又不是結果,猶如那錯,不錯,對,不對的言論,不對的出現,要有對錯都的存在才存在,而錯的存在要出現對才存在。”
“有點繞呀。”
“文就是這樣的。文理也是思想的另一方向,猶如實踐與動靜,定義與虛實,這文理與繁簡互為裡表。而這也是動靜與實踐的關係。”
“你說吧,我聽著。”
“先用能理解的方式吧,出現一個陣法的結果,需要哪些。”
“陣法理論出現來源,三階有能力創造為前提,於是陣法成為目的,而三階擁有去創造的位置,形成創造陣法的局面,最終得到一個陣法的結果。”
“這就是用理的思想去理解文的思想帶來的邏輯混亂。一切都想當然地應該去做,而忽視了基點。基點的存在為了什麼而去進行那個過程和那種方法,就是繁文的意義。如果只為了追求真理,只發展理的存在,慢慢基點會只知道簡理,只看得到眼前的局面。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理尋找的是假設存在是存在以後,接下來的存在的發展。而文尋找的是存在是存在以後,是否會不存在的可能性,他們的出現是為了從存在到思想這個過程完成閉環而定義的。其實也是一二三的過程。用這樣的方式吧。首先有的是混沌的零,他在思想到來之前是零,當存在者來臨後,混沌其實已經一分為二,但意識不到存在,那存在也是不存在,所以實際混沌已經為二和混沌是零有何區別。直到存在者有了思想,開始有了區分自身的目的。而這裡面就有了最原始的一二三四,思想是來源的‘一’,混沌是前提的‘二’,存在者是位置的‘三’,而存在就是目的的‘四’。這個整體就是無意識的混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問四項,四項生八卦。而這個整體又變成了來源的一,而這個整體,文來探索其中的變化,理去發展出現的變化,表面觀測上看,文像靜止的水而理為動的川流,但在裡面觀測看,會發現文的變化千變萬化,而理的變化一枝萬展,文在動而理在靜。”
“所以你那時說同類的真正思想指的是?”
“文雖然變化,但終究會有盡頭,他的存在目的就是為最初的來源證明其存在的意義,換言之就是文能有幾域,那理就會有幾類,最終幾類在歷史的長河中合而為一,最後被實踐的證明的就是下一次起源的歷史,禁得起折騰的來源的一,為未來的基點,在新的前提下,去尋找自己的下一個目的。”
“那為什麼不能文統一?應該可以理解和溝通。”
“不,不能用理的思考去判斷文的詢問。文是在確定不錯,而理是在定義對。這裡面的物件是不同的。之所以會經常這麼想,是因為對錯雖然是事物本身,但他本身所有的前提,基點和目的都是不一樣的,此外生靈本身都有自己的基點和目的,這就像這個內宇宙現在也是處於一到二的階段。”
“那文到底怎麼,感覺沒什麼意思呀,又不能給現在帶來什麼,甚至可能是導火索。”
“哈哈,你其實已經想到了,不然不會這樣說吧。”
“嗯,你說。”
“好啦。現在的文其實都已經不是原文了。是原文與生靈再次發展的文了。原文其實就是對混沌零二,太極一三,兩儀零一或者說一二,關於其位置的考量,而對四項和八卦的思考,是關於其存在的思考。還是舉例吧。這是一個東西,首先沒有你我之前,他可以是任何東西,所以首先得有一個認知為前提,這個東西存在,你我存在,就是這個東西是來源,存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