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部分 (第3/4頁)

下子讓民間習武之風大盛,大唐本就重視軍事,加上朝廷重視以及另外一條文人之路走不通,這樣一來,更是一邊倒的喜武厭文,而朝廷扳倒了山東士族,並且發售圖書,設立官學,改革科舉,招攬人才,這就是要大興文治,文武平衡之預兆。

對於此事,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大家都支援,有人反對也不敢說出來,這是一場大的功德,辦成了這些事情,所有人都是無上榮光,人人爭相獻計獻策,沒有一人提出反對意見,但是漸漸地,就有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比如開放了科舉之後,讀書人歡欣鼓舞,讀書人數量猛增,但是誰來做老師呢?

大唐不缺書本,不缺紙張,不缺筆墨,唯獨缺老師,能識字的人都願意做官,真正願意做老師的人,很多嗎?(未完待續。。)

五百七十三 孔校長

自古以來,做老師的無外乎兩種人,一種是名滿天下的大儒,大學問家,這裡面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寄情山水,不願參與朝堂紛爭,一開始就以做老師教育學生為己任的大賢者,以鬼谷子王詡為代表;一種是立志做官,但是為現實所逼,看透一切後立志教書育人,卻也帶有一些對現實失望,無法實現政治抱負而逃避現實的苦楚念頭之人,以孔子、鄭玄、荀爽等一大批人為代表,但是仍為少數。

第二種人就是隻是認識一些字,只知道死讀書,卻無論如何讀不出名堂,宋代之前沒有門路,宋代之後學力不足考不上科舉,萬般灰心之下就去小小的蒙學之中做一個教人識字的啟蒙老師,這種人佔大多數。

大唐的科舉制度只是雛形,地方教育體系基本為零,所以第二種人也是極其少數,而且大多數都是在世家當中作為家學啟蒙老師,教導世家子弟讀書習字,混一口飯吃,或許是家族中人,但是沒有大的才能,只能做一個啟蒙老師。

類似於王詡和鄭玄這一類的大賢者,做老師的很少,因為一般而言有了大名望的學者賢者,在這個科舉制度沒有確立規範的時代,察舉制度還有些殘餘的時期,是會被朝廷以特殊禮遇徵召到朝中做官,而且十之**都是願意的,剩下來的那十分之一,只是鳳毛麟角,蘇寧就很少了解唐初時期有哪些這一型別的大賢者心甘情願教書育人,而留下大名聲。孔穎達號稱帝師,卻也是個官員,一直都是。

大唐建立教育體系剛剛起步,就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找不到老師,找不到能在地方上建立蒙學系統所需要的啟蒙老師,找不到能夠教育小孩子讀書習字的啟蒙老師,而且就算能找到,那也是一個心懷大抱負的大賢者,適合在即將籌建的大唐最高文人學府政法大學裡面教書育人。而不是在一個小小的鄉。幾百戶人家裡面教書育人。

大唐如今的情況應該從上往下再向中間建立教育體系,而不是從下往上,要麼就是文人,要麼就是根本不識字的白丁。中間幾乎沒有任何人存在。別說初中生高中生了。小學生都不合格,幼兒園什麼的壓根兒就別想,唯一適合立刻建立辦理的。反而是政法大學這個最高學府。

而後,才能返回到最基層,在大唐各地建立起最基礎的幼兒識字班,即蒙學,蒙學不僅僅可以讓幼童上學,也可以讓願意識字的成年人加入,國民素質的提高不能只靠著孩子,當今世上所有的成年人不說都能讀書吧,都能識字,那也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國民教育體系建立完成的基礎標誌就是人人都識字,教育體系建立的第一個任務也就是掃盲。

一個幼童經歷蒙學小學中學大學四級學府之後,起碼也要十幾年,按照現代教育體系的劃定參考,以六週歲為起始點入小學,蒙學可以限制在兩年以內,即四歲至六歲,心智初成,對一切充滿好奇心和學習**,是最好的年華。

至於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劃分範圍,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大臣們按照自己幼年接受教育的

最新小說: 逆天裝備 星鐵:執念未了,過往依舊 龍族:從覺醒言靈皇帝開始 網遊之刀問江湖 原神:更新後手機連線了提瓦特 全息挑戰:大學生無限求生遊戲 白天澄清緋聞,晚上瘋批偷偷黑我 全民遊戲化,只有我唯一職業 風流短跑之神 穿成賈母后全府跟我搞事業 星軌戰紀:全能指揮官 我與老婆令人心梗的戀愛之旅 地下城重生:冷言的逆襲 淺夏時光校園風 聯盟:重生韓國女主播,爆火全網 時光迷蹤 韓娛GD之上位之路 一拳超人:英雄假面 斬神:等等!大夏怎麼全是神? 單元文:聽說是命裡有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