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來說,一般都是從五歲開始讀書,二十歲左右做官,一共也就是十五年的讀書學習遊學時期,做了官以後就沒有多少時間讀書了,這是一個普遍現狀。
古人所謂十年寒窗只是一個大而化之的概念,一般而言有書可讀的家庭都是從四五歲開始教育孩子讀書習字,二十歲及冠,但是隨著科舉制度的建立,從秀才到狀元這幾級制度之下,並無規定的年份,晏殊十幾歲就能考中狀元,而更多的人七老八十也考不上一個秀才,這就是沒有一個規範性的劃定年限而造成的問題,自然也有一些人天資愚鈍,實在無力考上的原因。
最基礎的識字認字讀啟蒙書籍,估計兩年的時間也就夠了,所以蒙學的入學時間和學習範圍是最早敲定的,四歲入學,六歲出師,主要是認字,認字完了就讀一些啟蒙書籍,百分之一百升學率,沒有測試。
縣一級的縣學,一個縣的學子聚在一起學習,稱之為縣學,也被根據大學的概念而稱之為小學,六週歲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卻沒有定論,但是隨著男十七女十五成婚概念的漸漸地普及,卻來越多大臣統一思想,十七週歲,以十七週歲為限,從六歲到十七週歲,是一年的時間,將朝廷規定的小學和中學學習任務完成,就可以參考最高學府政法大學,繼而做官。
蘇寧的強迫症又犯了,說與其十七歲,倒不如十八歲,不少人家十七歲一到肯定急著結婚,要是這個時候還要考慮考大學的事情,如何操辦?倒不如緩一年,十八歲整,從六週歲到十八週歲是小學和中學的學習時間,朝廷要作出規定,十八歲一到,中學生身份正式解除,就必須要參考大學了。
當然,考不上也沒關係,一輩子都可以考試,永遠都能考試,但是如果遇上一些神童之類的太過牛逼,也不能讓他太早考大學,拔苗助長不是好事,限定十五週歲為考取大學的最低年齡標準,不到十五週歲,不允許參考大學,而上不封頂,哪怕你已經一百五十歲,也可以考大學。
大臣們紛紛點頭稱是,這個學年的劃分就這樣確定下來,然後就是迫在眉睫的大唐政法大學的籌辦,學期制度就按照軍事大學的制度,但是蘇寧建議比軍事大學多一年,改為四年制度,從十八歲到二十二歲,為最標準的學習時期,二十二歲大學結業考試,就可以參加科舉了,只要有大學的畢業證書。就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也要做出規範,有一些職位必須要大學畢業生才可以報考,而有些職位,任何人,只要識字讀過書,達到應考標準了,就可以報考,大學生的限定人數學習軍事大學制度,一年一千人的名額,不能多。物以稀為貴。教育成果也需要保護,當然伴隨著讀書人的增加和人口的增加,早晚,每個州都可以擁有大學。
就算是如今。一年一千名預備官員的分量。也足夠李二陛下連做夢都能笑醒。軍事大學的成功例子歷歷在目,政法大學的意義更在於打破世家大族的壟斷,比起軍事大學而言。政法大學的建立和成功更能彰顯大唐文治的成果。
不過緊隨而來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老師去哪裡找……
軍事大學容易啊,只要是個大將就可以進入,以培養軍官為己任,軍隊中人才層出不窮,軍隊大將既是軍校教授,軍隊和軍校掛在一起,永遠不用擔心生源和師源,這也是為何世家大族無法對軍事大學動手的原因,但是政法大學就不一樣了,顧名思義,行政司法大學,行政,需要行政人才,司法,也需要懂法律的人才,更需要懂得教授的人才。
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