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吧!這是就常途通論來說的。必須知道眾生業力不可思議。例如淨業已經成就的人,色身還沒有死而神識顯現在淨土。惡業深重的人,人臥病在床而神識受罰在幽冥。壽命雖然還沒有盡,神識已經去投生了。等到將要受生,方才全體心神附在受生的胎體之上。這個道理固然是有但很少出現。應當以有代為受胎的代識,做為常規多數的情況。
三界諸法,唯心所現。眾生雖迷,其業力不思議處,正是心力不思議處,亦是諸佛神通道力不思議處。
三界諸法,唯心所現。眾生雖然在迷,其業力不可思議的地方,正是心力不可思議的地方,也是諸佛神通道力不可思議的地方。
光近十餘年,目力不堪為用,故於經論不能廣引以證。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見,以取罪戾也。
我近十多年來,眼睛不好,不能承受過多地使用,所以對於經論,不能廣泛引用來加以證明。然而這個道理,並非隨便出自我的主觀臆見,來自取罪過的。
死生,眾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權。願閣下不惜廣長舌,以因果報應為轉煩惱生死,成菩提涅盤之一助。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
死生,是眾生的大事。因果,是教化的根本。願閣下你不惜廣長舌,以因果報應作為轉煩惱生死,成菩提涅盤的一個助力。那麼法門和眾生就太幸運了!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唸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
唸佛法門大略有四種唸佛方法,所謂持名唸佛、觀相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這四種唸佛方法中,只有持名唸佛這個方法,統攝的根機最普遍,修行下手最容易,不至於著魔。
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
如果想作觀想,必須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以及內心清淨則佛境現前,這些境界不是從心外來的,全體只是心的變現,內心不生執著。既然心不取相執著,那麼境界更加深妙殊勝,心也會更加精誠專一。
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
能這樣去做,則觀想的利益確實不小。如果觀想的境界不熟悉,理路不清晰。憑藉躁動妄想的心急切地希望境界現前。這樣做心和境全體是虛妄,與佛與真心都不相應,就會埋伏下魔胎。
因茲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
因為有這個非常想看到境界的妄想,心也更加躁動不安,一定會惹起多生多劫的冤親債主,變作你想看到的境界。既然最初因地發心不真實,到這個時候怎麼能辨別這是魔業所變現的境界呢?於是內心生起大歡喜心,情不自禁,不得安定,則魔就來附體,喪心病狂。縱然是活佛現身救度你,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雲,末法眾生,神識飛颺,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修行必須掂量自己的根性,量力而行,不要一味地好高騖遠,導致想求取利益反而招致損害。善導和尚說:“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祖師就怕我們或許不善用心,著魔發狂,墮入魔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