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遺機。光與彼書,乃約機而論教之利益也。雖不相合,亦無大背。其人年四十餘,若再研究得十餘年。當亦可為一大通家矣。禪宗秘密了義經跋,斷宜取消,免滋疑誤。
王弘願來信所說的,都是針對教理,而遺漏了眾生的根機。我給他的回信,是針對眾生根機而討論如何從教理中得到實際利益。即使不相契合,也沒有什麼大的違背。此人現在四十多歲,如果再研究十幾年。應當也可以成為一個大通家了。《禪宗秘密了義經跋》,絕對應該取消,免得疑誤他人。
至於聲聞回己所證小果,趣向如來大道。雖則頓漸有異,而中間位次,必不磨滅。大鵬一舉九萬,亦是自下升高。利刀一截千紙,亦是從一至千。頓教唯約頓說,故有無位次之論。然無位次中,不妨位次歷然。若異漸,則漸非頓家之漸,頓非漸家之頓。二法判然各別,了不相即。唯宜以實義立言,不當以漸頓之表語為據。則佛法無一法不相通矣。
聲聞回自己所證的小果,趣向如來大道。雖然有頓漸的不同,而中間修行經歷的位次,必定不會磨滅。大鵬鳥一飛就是九萬里,也是從下面一點一點升高;鋒利的刀一次截斷一千張紙,也是從第一張開始一張一張截斷。頓教是專門就頓悟來闡說的,所以有“無位次”的論述。然而所謂的"無位次"過程當中,卻也不妨各個位次歷然分明。如果(刻意)與漸教來分別,那麼漸教不是頓家所說的漸教,頓教不是漸家所說的頓教。頓和漸完全成了兩回事,一點都不關聯了。(因此)只應當根據實義(按,或可理解為實際內涵)來論述,不應當把漸頓的表面意思作為依據。那麼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互相融通的了。
王弘願論密宗,亦以弘密宗之詮表為論。是知尚未知如來教須契機之至意也。羅漢根性,亦不一定。有迴向即超證深位者,有入住漸升者。然頓漸有異,位次仍復歷然,似無大謬。
王弘願談論密宗,也是用弘揚密宗(的論著中)詮釋表象的話語作為論據。由此知道,他還沒有明白如來設教必須契合眾生根機,這一至要的道理。阿羅漢的根性,也不是一定的。有迴向後立刻就證入菩薩深位的,有進入初住位,漸漸上升的。然而頓漸雖然有不同,修證的位次,仍是歷然不亂。(這樣闡說)應當沒有大的錯誤。
十方世界隨類現身,圓教初住即能。不歷住行向等,唯佛後所示羅漢則然。若實證,實回小向大之羅漢,恐無此本領。若有,則住行向地等位菩薩,皆成鈍根無奇之人矣。有是理乎。離頓說漸,離漸說頓。離教說宗,離宗說教。高抬密宗,藐視顯教。皆所謂徐六擔板,只見一邊耳。
十方世界隨類現身,圓教初住菩薩就能做到。不經歷十行、十住、十回向等位次,唯獨成佛之後所示現的阿羅漢才可以,如果確實是回小向大的阿羅漢,恐怕沒有這個本領。如果有,那麼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次的菩薩,都成了鈍根無奇之人了。有這樣的道理嗎?離開頓教說漸教,離開漸教說頓教。離開教下說宗門,離開宗門說教下。高抬密宗,輕視顯教。這都像是徐六擔著板子行走,只見到(板子的)一邊罷了。
佛法善會,則法法皆通,否則法法互礙。光實少聞少見,然約理約義而論,當如是為融通,斷無兩個道理。鄙見如是,不知閣下以為何如。
佛法,如果善於領會,那麼法法都相互融通,否則,法法都互相障礙。我實在孤陋寡聞,然而針對教理、實義來討論,應當這樣理解才算融通,絕對不會有兩套不同的道理。我的見解如此,不知閣下以為如何?復徐彥如軼如二居士書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