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為知識,從茲信札來往,日不暇給。
黎居士修學貫通儒佛二教,文筆超群,必能發揮大士的慈悲心跡。次年,徐蔚如居士,因為《文鈔》的印行,導致不加詳察的人,錯謬認我為善知識,從此信函來往,每天都忙不過來。
八年春間,端甫歸西,先所發心,竟成空談。十一年春,定海知事陶在東公來山,謂山志流通,令人由信向而改惡遷善,返妄歸真,實為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務,急宜重修。
民國八年春天,黎端甫居士歸西,先前所發的心,竟然成為空談。民國十一年春天,浙江定海知縣陶在東來普陀山,認為《普陀山志》的流通,可令人因信心所向,而改惡遷善,返妄歸真,實在是挽回世道人心的根本要務,應該趕緊重修。
(光)以陶公護法心切,救世情殷,即令普濟法雨兩寺主人,懇請陶公親任其事。陶公以公事無暇,乃託邑紳王雅三君任之。一切事宜,外有陶公,山有開如退居,商酌料理,(光)以無暇,絕不過問。
我因為陶在東居士護法之心迫切,救世之情殷切,就令普濟寺,法雨寺兩寺的主人,懇請陶在東居士親自擔任這件事。陶在東居士因為公事太忙,沒有空閒,於是委託鄉紳王雅三先生承辦這件事。一切的事情,外面有陶在東居士,山中有開如老和尚,商量料理,我因為沒有空閒,絕不過問。
次年陶公升於杭縣,猶復魚雁往還,商酌其事,若非宿受大士付囑,其能如是也耶。初於修志議成之後,未及一月,江西彭澤許止淨居士來訪,一見即成莫逆。
第二年,陶在東居士升遷到杭州,還是(與我)書信往還,商量這件事,如果不是宿世曾受大士的付囑,能夠如此用心嗎?在修訂《普陀山志》商議完成之後,不到一個月,江西彭澤的許止淨居士來訪,一見之下,即成為莫逆之交。
(光)敘昔衷曲,遂以大士頌見託,彼即允許,若非大士冥垂加被,何有如此之際遇乎。許君乃備蒐藏典,及諸群籍,時經二載,稿方告竣。述成頌文近二萬言,而復逐聯注其義意,俾閱者悉知所以,又節錄各經,以為明證。
我敘述過去心中所想,於是將《觀音大士本跡感應頌》的編纂委託給他,他立即答應了,如果不是大士在冥冥中垂慈加被,怎會有如此的遭遇呢?許止淨居士於是周備蒐集大藏經,以及諸多典籍,時間經過二年,書稿方才完成。編述成的頌文接近二萬字,而又逐聯註解其中的意義,使得閱讀的人完全知道所以然,又節錄各部經典,作為明證。
頌文三卷,經證一卷,共三百七十餘頁,於夏初寄來。頌中義意,許序已陳,茲不復贅。(光)昔本欲冠于山志之首,今以卷帙 (zh i ) 繁多,特為別行,兼欲遍佈天下後世,倘與志合行,則不易廣播矣。
頌文有三卷,經證有一卷,一共三百七十多頁,在夏初寄來。頌文中的意義,許止淨的序文中已經陳述,此處不再多說。我過去本來想將這個頌文放在《普陀山志》的開頭,現今因為卷數繁多,特別將頌文單獨刻印流佈,又想要遍佈天下後世,倘若與《普陀山志》合起來印行,就不容易廣泛傳播了。
然大士從無量劫來,分身塵剎,其本跡感應,非佛莫知。此數卷頌,不過大地一塵,大海一滴,令不知大士之深慈大悲者,略知梗概。
然而大士從無量劫來,分身塵剎,其中的本地垂跡事理,感應因緣,若不是佛不能知道。這幾卷頌文,不過是大地中的一粒微塵,大海中的一滴水,令不知道大士深慈大悲的人,大略知道一個梗概。
從茲赧然愧怍,勃然奮發曰,吾人之心,與大士之心,無二無別。而大士圓成佛道,久經長劫,又以悲心無盡,不離寂光,垂形九界,普現色身,度脫眾生。
從此慚愧臉紅,勃然奮發說:我們的心,與